有口皆碑
【拼音】:yǒu kǒu jiē bēi
【注音】:一ㄡˇㄎㄡˇㄐ一ㄝㄅㄟ
【词性】:动词、成语。
【简体】:有口皆碑
【繁体】:有口皆碑
词语解释有口皆碑yǒukǒu-jiēbēi。(1)碑:纪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基础解释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称颂。[反]怨声载道。
引证解释⒈比喻人人称颂。碑,指功德碑。引语本《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鐫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老残游记》第三回:“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有得説的了。”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网友释义有口皆碑。碑: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语本《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老残游记》第三回:“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有得说的了。”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有口皆碑”常误写为“有口皆卑”,应注意。】
汉语大词典比喻人人称颂。碑,指功德碑。语本《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老残游记》第三回:“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有得说的了。”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国语辞典众人的嘴,都如记载功德的石碑。比喻人人称赞、颂扬。
辞典修订版众人的嘴,都如记载功德的石碑。比喻人人称赞、颂扬。《老残游记.第三回》:「老残道:『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有得说的了。』」
辞典简编版众人的嘴,都如记载功德的石碑。比喻人人称赞、颂扬。 【造句】他的手艺有口皆碑,所经营的餐厅因而生意好的不得了。
成语词典版01.《老残游记.第三回》:「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有得说的了。」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十卷:“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法语louer, approuver unanimement、concert de louanges、l'éloge est sur toutes les lèvres
其他释义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
1.“十九青春有口皆碑留赞誉,万千苍泪无言凝志寄哀思”,这是告别仪式的挽词,充满赞扬与不舍。
2.“十九青春有口皆碑留赞誉,万千苍泪无言凝志寄哀思”。
3.毕竟矮人一族打造的兵器有口皆碑,每一件有名的装备都卖出大价钱。
4.这座岛在火烈鸟移民团体中有口皆碑,不久“人口”爆满超过了小岛的供房能力。
5.陈炳达先生的高风亮节,在四邑侨胞和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中有口皆碑。
6.虽然不喜欢徐勇,但他做事还是有口皆碑,很靠谱的,于是将张悍的相貌简单描述了一下,甚至还拿铅笔画了一张素描。
7.作决策以人为本当戒急功近利,干工作求真务实应求有口皆碑。
8.许家是有名的杏林世家,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明朝初期,许家都有人在宫中任御医,许家在民间,也是有口皆碑的良善家族,之后受自己的牵连而被满门抄斩。
9.但这刘大夏是弘治目前最得宠的臣子,他治理黄河、肃清叛匪,督理兵饷,为官清廉,可以说是朝野上下有口皆碑,苗逵虽然得宠,也不敢轻掠其锋。
10.宏济堂的深入人心、有口皆碑并非仅靠产品和服务得来的,更是得益于同仁堂传承而来的一种家国情怀。
读音:yǒu,yòu
[yǒu]
[ yǒu ]1. 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有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
[ yòu ]1.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读音:kǒu
[kǒu]
(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
(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
(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
(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
(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
(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
(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
(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
读音:jiē
[jiē]
(副)〈书〉都;都是:~大欢喜|全民~兵|放之四海而~准。
读音:bēi
[bēi]
(名)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的石头:~额|~林|~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