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寒胡戏
【拼音】:pō hán hú xì
【注音】:ㄆㄛㄏㄢˊㄏㄨˊㄒ一ˋ
【繁体】:潑寒胡戲
词语解释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十一月严寒时,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而舞,鼓乐伴奏,观者以水泼之。泼寒胡戏[pōhánhúxì]⒈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十一月严寒时,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而舞,鼓乐伴奏,观者以水泼之。
引证解释⒈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十一月严寒时,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而舞,鼓乐伴奏,观者以水泼之。引《旧唐书·中宗纪》:“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乐通三》:“泼寒胡戏:冬月,为海西胡人裸体,寒水泼之。自则天末年始。中宗尝因蕃夷入朝,作此戏御楼观之,所歌曲即《苏摩遮》也。”亦省作“泼寒胡”、“泼寒”、“泼胡”。《旧唐书·张说传》:“且泼寒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宋苏轼《次韵刘景文赠傅曦秀才》:“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王国维《戊午日短至》诗:“烬灰拨尽寒无奈,愁看街头戏‘泼胡’。”
网络解释泼寒胡戏泼寒胡戏是源出于大秦国(东罗马帝国)的习俗,后经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又传到内地。这种活动类似于至今仍流行于傣族地区的泼水节。不过“泼寒胡戏”是在十一月的寒冬季节进行。
综合释义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十一月严寒时,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而舞,鼓乐伴奏,观者以水泼之。《旧唐书·中宗纪》:“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乐通三》:“泼寒胡戏:冬月,为海西胡人裸体,寒水泼之。自则天末年始。中宗尝因蕃夷入朝,作此戏御楼观之,所歌曲即《苏摩遮》也。”亦省作“泼寒胡”、“泼寒”、“泼胡”。《旧唐书·张说传》:“且泼寒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宋苏轼《次韵刘景文赠傅曦秀才》:“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王国维《戊午日短至》诗:“烬灰拨尽寒无奈,愁看街头戏‘泼胡’。”
汉语大词典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十一月严寒时,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而舞,鼓乐伴奏,观者以水泼之。《旧唐书·中宗纪》:“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乐通三》:“泼寒胡戏:冬月,为海西胡人裸体,寒水泼之。自则天末年始。中宗尝因蕃夷入朝,作此戏御楼观之,所歌曲即《苏摩遮》也。”亦省作“泼寒胡”、“泼寒”、“泼胡”。《旧唐书·张说传》:“且泼寒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宋苏轼《次韵刘景文赠傅曦秀才》:“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王国维《戊午日短至》诗:“烬灰拨尽寒无奈,愁看街头戏‘泼胡’。”
其他释义1.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十一月严寒时,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而舞,鼓乐伴奏,观者以水泼之。
读音:pō
[pō]
(1)(动)用力把液体向外倒或洒;使散开:扫地时先~一点水。(形)蛮横不讲理。
(2)(动)用力把液体向外倒或洒;使散开:扫地时先~一点水。(形)〈方〉有魄力:扫地时先~一点水。(形)〈方〉有魄力
读音:hán
[hán]
(1)(形)冷(跟‘暑’相对):~冬|~风|天~地冻|受了一点~。
(2)(形)害怕;畏惧:心~|胆~。
(3)(形)穷困:贫~|~素(旧时形容穷苦的读书人家)。
读音:hú
[hú]
(1)(名)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人。
(2)(形)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琴|~桃|~椒。
(3)姓。
(4)(副)表示随意乱来:~闹|~说。
(5)(代)〈书〉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
(6)(名)胡子:~须。
读音:xì,hū
[xì]
[ xì ]1. 玩耍:游戏。儿戏。嬉戏。戏豫(嬉游逸乐)。二龙戏珠。
2. 嘲弄,开玩笑:戏言。戏弄。戏谑(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
3. 戏剧,也指杂技:一出戏。黄梅戏。看戏。演戏。皮影戏。
[ hū ]1. 〔於(wū)戏〕同“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