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属国
【拼音】:diǎn shǔ guó
【结构】:典(上下结构)属(半包围结构)国(全包围结构)
【简体】:典属国
【繁体】:典屬國
词语解释典属国,来源于秦汉,意思是负责属国的官员,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同秦朝设立的典客分别处理内外事务。典属国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同周边的少数民族各国具体交往由典属国执行,在秦汉时典属国的职权类似现在的外交部长。元狩三年增加了属国都尉负责管理归附的少数民族,主要从官有属国都尉、九译令、丞等。典客(大鸿胪)主要负责内务,诸侯王、列侯的事务都属大鸿胪掌管,包括他们的谥号,诸侯朝见的接待、礼节等等。但是汉朝权力机关职能转换过程中,典客、典属国的职权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少数民族朝见皇帝的仪式划归大鸿胪负责,而不再由典属国负责,典属国后来只负责归降的少数民族,具体外交事务,外交政策的制定都由丞相,甚至皇帝直接负责,典属国的权力日益削弱,在西汉成帝前28年时被并入大鸿胪。北魏时复置,主管外交事务。
引证解释官名,秦始置。掌管与少数民族往来的事务,西汉沿之,秩二千石。属官有九译令。元狩三年(前120)设五属国以处内附匈奴,又置属国都尉、丞、侯、千人,皆隶典属国。河平元年(前28)并入大鸿胪。后北魏亦曾置。
网络解释典属国典属国,来源于秦汉,意思是负责属国的官员,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同秦朝设立的典客分别处理内外事务。典属国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同周边的少数民族各国具体交往由典属国执行,在秦汉时典属国的职权类似现在的外交部长。元狩三年增加了属国都尉负责管理归附的少数民族,主要从官有属国都尉、九译令、丞等。典客(大鸿胪)主要负责内务,诸侯王、列侯的事务都属大鸿胪掌管,包括他们的谥号,诸侯朝见的接待、礼节等等。但是汉朝权力机关职能转换过程中,典客、典属国的职权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少数民族朝见皇帝的仪式划归大鸿胪负责,而不再由典属国负责,典属国后来只负责归降的少数民族,具体外交事务,外交政策的制定都由丞相,甚至皇帝直接负责,典属国的权力日益削弱,在西汉成帝前28年时被并入大鸿胪。北魏时复置,主管外交事务。
其他解释官名。汉武帝置。掌蛮夷之降附者。《史纪·李将军传》:「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汉书·百官公卿表》:「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汉书·昭帝纪》:「苏武前使匈奴,留单于庭,十九岁乃还,奉使全节,以武为典属国。」注:「典属国,本秦官,汉因之,掌归义蛮夷,属官有九译令,后省并大鸿胪。」;汉、李陵〈答苏武书〉:「位不过典属国。」
读音:diǎn
[diǎn]
(1)(名)典范性书籍。
(2)(名)标准;法则:~范。
(3)(名)典故:用~。
(4)(名)典礼:盛~。
(5)(动)旧时用土地、房屋或其他东西作抵押向人借钱:~押。
读音:shǔ,zhǔ
[shǔ]
[ shǔ ]1. 同一家族的:亲属。眷属。烈属。
2. 类别:金属。吾属。
3. 有管辖关系的,归类:属于。属下。属地。归属。直属。附属。隶属。
4. 生物群分类系统上,“科”下有“属”,“属”下有“种”。
5. 系,是:属实。纯属谣言。
6. 用十二生肖记生年:属相。
[ zhǔ ]1. 连缀,接连:属文。属和(hé)。
2. (意念)集中于一点:属仰(注视仰望)。属望。属意。
3. 古同“嘱”,嘱咐,托付。
4. 倾注,引申为劝酒:“举酒属客”。
5. 恰好遇到:属京师乱。
读音:guó
[guó]
(1)(名)国家:~内|祖~|外~|保家卫~。
(2)(名)代表国家的:~徽|~旗|~宴。
(3)(名)指我国的:~产|~术|~画|~药。
(4)(名)(Guó)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