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泽
【拼音】:bái zé
【注音】:ㄅㄞˊㄗㄜˊ
【结构】:白(独体结构)泽(左右结构)
【简体】:白泽
【繁体】:白澤
词语解释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白泽[báizé]⒈亦作“白?”。传说中的神兽名。⒉用作章服的图案。⒊药草甘遂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甘遂》。
引证解释⒈传说中的神兽名。引《云笈七籤》卷一百:“黄帝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浑似狻猊生世上,恰如白泽下人间。”清龚炜《巢林笔谈·和咏文殊雪像》:“曾在寒山证法音,偶骑白泽下珠林。”⒉用作章服的图案。引《新唐书·仪卫志上》:“又有清游队、朱雀队、玄武队。清游队建白泽旗二。”《明史·舆服志三》:“﹝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駙马、伯服,绣麒麟、白泽。”⒊药草甘遂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甘遂》。
网络解释白泽(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白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地位崇高的神兽,祥瑞之象征,是令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白泽亦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晓天下万物状貌。《白泽图》曰:羊有一角当顶上,龙也,杀之震死。《三才图会》中白泽是狮子身姿,头有两角,山羊胡子。
综合释义传说中的神兽名。《云笈七籤》卷一百:“黄帝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浑似狻猊生世上,恰如白泽下人间。”清龚炜《巢林笔谈·和咏文殊雪像》:“曾在寒山证法音,偶骑白泽下珠林。”用作章服的图案。《新唐书·仪卫志上》:“又有清游队、朱雀队、玄武队。清游队建白泽旗二。”《明史·舆服志三》:“﹝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駙马、伯服,绣麒麟、白泽。”药草甘遂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甘遂》。
国语辞典白泽[báizé]⒈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引《抱朴子·内篇·极言》:「昔黄帝生而能言……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〇〇·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辞典修订版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抱朴子.内篇.极言》:「昔黄帝生而能言……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零零.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其他释义1.亦作'白?'。传说中的神兽名。2.用作章服的图案。3.药草甘遂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甘遂》。
1.耿直与众人都暗暗纳罕,传闻白泽混沌互相克制,势如水火,但瞧眼前的形势,这两头灵兽却宛如多年未见的故人一般。
2.麒麟、獬豸、白泽、谛听、貔貅、辟邪就是所谓的中国神话中出现的独角兽,而西方的则是“”。
3.亿万年的战斗,战火四起,争斗不休,最终人族弃天帝收服白泽、麒麟、凤凰、獬豸等十二上古仙兽、统一三族。
4.面纱女子也动容,望着白泽的尸体眼神熠熠生辉,身上喷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将他整个人衬托的如梦似幻。
5.可是每天要跟着白泽上课,难得闲暇下来玉树又阴魂不散的做我的督学,该怎么从他们眼皮底下逃走呢?这可难倒了我。
6.白泽摇了摇鹅毛扇,微笑着对那熊猫说“这巫族蛮子尽起大军,熊猫师兄就去哪祖巫殿吧,怎么样?”。
7.在五人随意的聊着天的时候,北新桥不远处一栋复古的房子屋檐上,站着一只青鸟,青鸟传音问道“白泽,他们已经到了北新桥了,现在怎么办?”。
8.白虎,朱雀,青龙,梼杌,獬豸,白泽,凿齿,横公鱼,饕餮,诸腱。
9.一至于斯!等待三皇消失,帝一与白泽已经进入侯府,招来众人。
10.对面案几边的白泽则是一脸傥荡的神情,一点惊讶的表情都没有,摇了摇鹅毛扇,笑呵呵的问道“不知道长何以教我?”。
读音:bái
[bái]
(1)(形)像霜、雪的颜色:~布|洁~。
(2)(形)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
(3)(形)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空白:~开水。
(4)(形)没有效果;徒然:~费力气。
(5)(形)无代价;无报偿:~吃|~给。
(6)(名)象征反动:~军|~区。
(7)(动)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了他一眼。
(8)姓。
(9)(名)(字音或字形)错误:写~字|把字念~了。
(10)(动)说明;陈述:表~。
(11)(名)戏曲或歌剧中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对~。
(12)(名)地方话:苏~。
读音:zé
[zé]
1. 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沼泽。
2. 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泽。色泽。
3. 恩惠:恩泽。泽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4.洗濯。
5. 汗衣,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