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妇
【拼音】:lǐ fù
【注音】:ㄌ一ˇㄈㄨˋ
【结构】:里(独体字)妇(左右结构)
【繁体】:里婦
词语解释1.同里的妇人。2.泛指平民妇女。里妇[lǐfù]⒈同里的妇人。⒉泛指平民妇女。
基础解释同里的妇人。泛指平民妇女。
引证解释⒈同里的妇人。引《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明高启《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诗:“出宫非故颜,里妇犹相羡。”康有为《大同书》甲部序言:“乡人之酬酢,里妇之应接。”⒉泛指平民妇女。引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及暮将散,忽於曲岸见里妇携幼女,年方十餘岁。”
网络解释里妇同里的妇人;平民妇女
综合释义同里的妇人。《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明高启《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诗:“出宫非故颜,里妇犹相羡。”康有为《大同书》甲部序言:“乡人之酬酢,里妇之应接。”泛指平民妇女。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及暮将散,忽於曲岸见里妇携幼女,年方十餘岁。”
汉语大词典(1).同里的妇人。《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明高启《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诗:“出宫非故颜,里妇犹相羡。”康有为《大同书》甲部序言:“乡人之酬酢,里妇之应接。”(2).泛指平民妇女。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及暮将散,忽于曲岸见里妇携幼女,年方十馀岁。”
1.这时院子里妇救会的那些妇女们,也都把战士们换下的衣服收在了一起,准备拿回去给缝缝补补洗洗涮涮。
2.当日,新疆哈密市西河区街道东菜园村开展“庆三八、展风采”活动,村里妇女们欢聚一堂,享受趣味运动带来的快乐,迎接“三八”妇女节的到来。
3.三八妇女节日到,有些认识有误区;十八以上为妇女,没有非得要成家;妇女可在校园里,妇女或在岗位上;不管是否成妇女,所有女人都美丽!
4.在传统的社会里,妇女受三从四德的束缚,难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5.商场里妇女摩肩接踵,街上男人比比皆是。
6.沙特国王也在推行包括妇女在内的全民教育,虽然在这里妇女仍然不许开车。
7.村民濮菊芳说,从前妇女农闲时没事干,现在村里妇联搞晚会、文艺比赛,妇女们都抢着参加。
8.谢丽英上世纪40年代是村里“妇救会”的主要负责人,她的丈夫是当时村“农救会”的干部,在194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还乡团杀害。
9.在马里,妇女组织用制作卖生产的肥皂.
10.在马里,妇女组织制作并出售用麻风树种子制作的肥皂.
读音:lǐ
[lǐ]
1.(~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儿。衣服~儿。这面是~儿,那面是面儿。
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屋。~圈。往~走。
3.街坊:邻~。~弄。
4.家乡:故~。乡~。
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6.姓。
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
读音:fù
[fù]
(1)(名)妇女:~科医生|~联(妇女联合会)。
(2)(名)已婚的女子:少~。
(3)(名)妻: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