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
【拼音】:tè lì
【注音】:ㄊㄜˋㄌ一ˋ
【结构】:特(左右结构)立(独体)
词语解释谓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独立;挺立。孤立。特立[tèlì]⒈谓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⒉独立;挺立。⒊孤立。
引证解释⒈谓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引《礼记·儒行》:“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东观汉记·周泽传》:“少修高节,耿介特立。”宋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清顾炎武《日知录·不醉反耻》:“圣王重特立之人,而远苟同之士。”⒉独立;挺立。引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渐臺临池,层曲九成,屹然特立,的尔殊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羣榭,孤高特立。”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清陈恭尹《南海神祠古木绵花歌》:“挺生奇树号木绵,特立南州持絳节。”⒊孤立。引明张煌言《上监国启》:“万里孤踪,一军特立。”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孤孑特立,无从考查。”
网络解释特立特立:古义词语
综合释义谓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礼记·儒行》:“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东观汉记·周泽传》:“少修高节,耿介特立。”宋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清顾炎武《日知录·不醉反耻》:“圣王重特立之人,而远苟同之士。”独立;挺立。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渐臺临池,层曲九成,屹然特立,的尔殊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羣榭,孤高特立。”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清陈恭尹《南海神祠古木绵花歌》:“挺生奇树号木绵,特立南州持絳节。”孤立。明张煌言《上监国启》:“万里孤踪,一军特立。”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孤孑特立,无从考查。”
汉语大词典(1).谓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礼记·儒行》:“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东观汉记·周泽传》:“少修高节,耿介特立。”宋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清顾炎武《日知录·不醉反耻》:“圣王重特立之人,而远苟同之士。”(2).独立;挺立。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渐台临池,层曲九成,屹然特立,的尔殊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清陈恭尹《南海神祠古木绵花歌》:“挺生奇树号木绵,特立南州持绛节。”(3).孤立。明张煌言《上监国启》:“万里孤踪,一军特立。”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孤孑特立,无从考查。”
其他释义1.谓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2.独立;挺立。3.孤立。
1.勤工俭学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培养和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和才能。如果我们给青年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须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也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青年,会使聪明人也变成傻瓜。徐特立
2.在那黑暗的年代里,他特立独行,从不随波逐流。
3.古尔比斯,男子网坛的“愣小子”,若论桀骜不驯、特立独行,他甚至敢公开批评“费德勒等四大天王接受采访时风格千篇一律”,认为这样“无聊透顶”。
4.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5.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制定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办学特色、教育内容及学院“双师型”师资结构队伍,无不体现了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6.她特立独行的态度加上号召力十足的生活乐趣,使她成为极受纨绔子弟们喜爱的同伴。
7.甚至在很多与印度渊源的国家,例如肯尼亚,泰国,特立尼达岛,暹罗,斯里兰卡和马来半岛。
8.当人们开始将衣服穿薄,甚至”衣不蔽体“、奇形怪状时,似乎特立独行成了时代的标签。老祖宗的含蓄之美渐渐让步于时尚装扮。
9.当目前网络视频恶搞泛滥、盗版成风、侵权流行之时,王国平却特立独行地撑起了中国“原创网络视频”的大旗。
10.一道突如其来的特立法令让整个地球联邦都陷入了惊涛巨浪之中,没有人知道联邦政府为何会突然的颁发这样一条特立法令,而联邦政府也并没有给民众任何的解释。
读音:tè
[tè]
(1)(副)特殊;超出一般:~等|~效。
(2)(副)特地:~意|~邀。
(3)(名)指特务:敌~|防~。
(4)(副)〈书〉只;但:不~此地也。
读音:lì
[lì]
(1)(动)使竖立;使物体的上端向上。
(2)(形)直立的。
(3)(动)建立;制定。
(4)(动)指君主即位。
(5)(动)存在;生存。
(6)(副)立刻。
(7)(L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