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之可惜
【拼音】:qì zhī kě xī
【注音】:ㄑ一ˋㄓㄎㄜˇㄒ一
【词性】:成语。
【简体】:弃之可惜
【繁体】:棄之可惜
词语解释谓留着无多大用处,扔掉又未免可惜。弃之可惜[qìzhīkěxī]⒈谓留着无多大用处,扔掉又未免可惜。
引证解释⒈谓留着无多大用处,扔掉又未免可惜。引《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脩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鲁迅《准风月谈·后记》:“因为这是一篇我们的‘改悔的革命家’的标本作品,弃之可惜,谨录全文。”
汉语大词典谓留着无多大用处,扔掉又未免可惜。《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脩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鲁迅《准风月谈·后记》:“因为这是一篇我们的‘改悔的革命家’的标本作品,弃之可惜,谨录全文。”
国语辞典留著无用,扔掉可惜。弃之可惜[qìzhīkěxí]⒈留著无用,扔掉可惜。引语本《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备因险拒守」句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成语解释弃之可惜
辞典修订版留着无用,扔掉可惜。语本《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备因险拒守」句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留着无用,扔掉可惜。语本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备因险拒守句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其他释义扔掉它未免可惜。
1.祖宗基业,弃之可惜,陛下父母兄弟,蒙尘沙漠,日望救兵,西京陵寝,为贼所占,今年寒食节,未有祭享之地。
2.当爱已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时,我们到底该让自己选择何去何从?
3.这一度让独孤夜认为是否自己的修炼出了差错,按理说炎帝那时上古证帝的大能,他留下的三篇灵诀应该是神妙无比的,不因该是那种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这本书他越读越没意思,但又想把它读完,大概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吧。
5.男人的心思也很矛盾,如果女人不顺着他意,他会觉得她难搞,如果女人全为他而活,他又会觉得她可欺,没有什么挑战,跟她在一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6.鬼子的主攻方向既然是永修,那么武宁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块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7.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这么一把夺魂剑,宋楚也只能留着哄哄小朋友了,没想到今日老人竟然直接一手抓出了夺魂剑。
8.我正干着的这个活儿对我来说,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9.超市的免费塑料袋质量比菜场的明显好很多,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沾泥带水,于是就成了鸡肋——多了无用,弃之可惜。
10.可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总会有那么一群人贪恋这里面的一丝丝味道。
读音:qì
[qì]
(动)放弃;扔掉。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kě,kè
[kě]
[ kě ]1. 允许:许可。认可。宁可。
2. 能够:可见。可能。可以。不可思议。
3. 值得,认为: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歌可泣。
4. 适合:可身。可口。可体。
5. 尽,满:可劲儿干。
6. 大约:年可二十。“潭中鱼可百许头”。
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8. 表示强调:他可好了。
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
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可同意?
11. 姓。
[ kè ]1. 〔可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读音:xī
[xī]
(动)爱惜;吝惜;舍不得:~苍怜贫|~墨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