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峙
【拼音】:dǐng zhì
【注音】:ㄉ一ㄥˇㄓˋ
【结构】:鼎(半包围结构)峙(左右结构)
【简体】:鼎峙
【繁体】:鼎峙
词语解释鼎峙dǐngzhì。(1)鼎立,三方面并峙如:三峰鼎峙。鼎峙[dǐngzhì]⒈鼎立,三方面并峙如:三峰鼎峙。例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孙权评传》英tripartiteconfrontation;confronteachotherlikeatripodstandingonitsthreelegswithtripartitebalanceofforces;
基础解释鼎立,三方面并峙如:三峰鼎峙。比喻为三方如鼎足般对立。
引证解释⒈亦作“鼎跱”。谓如鼎足并峙。引《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论》:“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晋陆机《辩亡论》上:“遂躋天号,鼎跱而立。”宋陆游《入蜀记》卷四:“登华严罗汉阁,阁与卢舍阁、鐘楼鼎峙,皆极天下之壮丽。”《文献》1991年第4期:“抚州本传世者,《礼记》外闻有《公羊传》,得是本堪与鼎峙。”
网络解释鼎峙鼎峙,汉语词汇。
综合释义谓如鼎足并峙。《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论》:“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晋陆机《辩亡论》上:“遂躋天号,鼎跱而立。”宋陆游《入蜀记》卷四:“登华严罗汉阁,阁与卢舍阁、鐘楼鼎峙,皆极天下之壮丽。”《文献》1991年第4期:“抚州本传世者,《礼记》外闻有《公羊传》,得是本堪与鼎峙。”
网友释义鼎峙,汉语词汇。拼音:dǐngzhì指鼎立,三方面并峙。语出《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论》:“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汉语大词典亦作“鼎跱”。谓如鼎足并峙。《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论》:“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晋陆机《辩亡论》上:“遂跻天号,鼎跱而立。”宋陆游《入蜀记》卷四:“登华严罗汉阁,阁与卢舍阁、钟楼鼎峙,皆极天下之壮丽。”《文献》1991年第4期:“抚州本传世者,《礼记》外闻有《公羊传》,得是本堪与鼎峙。”
国语辞典比喻为三方如鼎足般对立。鼎峙[dǐngzhì]⒈比喻为三方如鼎足般对立。引《三国演义·第一〇八回》:「天道三十年一变,岂得常为鼎峙乎?」近鼎立英语atripartitebalance,compromisebetweenthreerivals
辞典修订版比喻为三方如鼎足般对立。《三国演义.第一零八回》:「天道三十年一变,岂得常为鼎峙乎?」
其他释义〈书〉三方面对立。鼎有三足,所以叫鼎峙。
近义词 鼎立
1.三国鼎峙,军事对抗成为常态,曹魏与蜀汉的参军逐渐演化成正式的官衔。
2.说起这个景,便要提一下历史上的晋祠外八景,即悬瓮晴岚、文峰鼎峙、宝塔披霞、谷口双堤、山城烟堞、四水清畴、大寺荷风、桃源春雨。
3.自有唐失御,天步方艰,六纪于兹,瓜分鼎峙。
4.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
5.属奸雄鼎峙之秋,群凶岳立之际,昧旦临朝,日旰忘膳,运筹命将,举无遗策。
6.女娲始治于中皇山,继兴于骊山之下,中皇山即女娲山,有天台鼎峙,今建女娲庙。
7.与杭州张叔训,重庆罗伯昭鼎峙而立,时人有俗谚曰北方、南张、西蜀罗‘,蜚声海内外。
8.生蒲州,辅豫州,保荆州,鼎峙西南,掌底江山归统驭。
9.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
10.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
读音:dǐng
[dǐng]
(1)(名)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钟~。
(2)(副)正当、正在:~盛。
读音:zhì,shì
[zhì]
[ zhì ]1. 直立,耸立:峙立。对峙(相对而立)。两峰相峙。
[ shì ]1. 〔繁峙〕地名,在中国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