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硎
【拼音】:tǔ xíng
【注音】:ㄊㄨˇㄒ一ㄥˊ
【结构】:土(独体结构)硎(左中右结构)
词语解释亦作'土形'。
基础解释亦作/'土形/',亦作“土刑”。亦作“土硎”。亦作“土型”。古代一种盛汤羹的瓦器。
引证解释⒈见“土形”。
汉语大词典见“土形”。《汉语大词典》:土形 拼音:tǔxíng亦作“土刑”。亦作“土硎”。亦作“土型”。古代一种盛汤羹的瓦器。《墨子·节用中》:“饮于土塯,啜于土形。”《韩诗外传》卷三:“昔者舜甑盆无膻,而下不以馀获罪。饭乎土簋,啜乎土型,而工不以巧获罪。”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古者采椽不斫,茅茨不剪,衣布褐,饭土硎。”
其他释义1.见'土形'。
读音:tǔ
[tǔ]
(1)(名)泥土;土壤
(2)(名)土地。
(3)(副)本地的;地方的:~特产|~俗。
(4)(名)指我国民间沿用的生产技术和有关的设备、产品、人员等:~方|~招儿。
(5)(形)不合潮流;不开通:~气。
(6)(名)未熬制的鸦片:烟~。
(7)姓。
读音:xíng
[xíng]
(1)〈书〉
(2)(名)磨刀石。
(3)(动)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