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蟠
【拼音】:qiú pán
【注音】:ㄑ一ㄡˊㄆㄢˊ
【结构】:虬(左右结构)蟠(左右结构)
【繁体】:虯蟠
词语解释亦作'虬蟠'。谓盘屈如虬龙。
基础解释亦作/'虬蟠/',亦作/'虬蟠/'。谓盘屈如虬龙。
引证解释⒈亦作“虯蟠”。谓盘屈如虬龙。引唐皎然《咏史》:“鸞鎩乐迍邅,虯蟠甘窘束。”清黄鷟来《赠陈省斋》诗之二:“高松耸深巖,敷根如虬蟠。”
网络解释虬蟠虬蟠(qiúpán),亦作“虬蟠”,汉语词汇,意思是谓盘屈如虬龙,出自唐·皎然《咏史》。
综合释义亦作“虯蟠”。谓盘屈如虬龙。唐皎然《咏史》:“鸞鎩乐迍邅,虯蟠甘窘束。”清黄鷟来《赠陈省斋》诗之二:“高松耸深巖,敷根如虬蟠。”
汉语大词典亦作“虬蟠”。谓盘屈如虬龙。唐皎然《咏史》:“鸾铩乐迍邅,虬蟠甘窘束。”清黄鷟来《赠陈省斋》诗之二:“高松耸深岩,敷根如虬蟠。”
国语辞典形容像龙蛇的身体一样盘绕回旋。
其他释义1.亦作'虬蟠'。2.谓盘屈如虬龙。
读音:qiú
[qiú]
(名)虬龙;古代传说中的有角的小龙。
读音:pán
[pán]
(动)蟠曲;曲折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