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屯
【拼音】:biān tún
【繁体】:邊屯
词语解释⒈ 亦作“邉屯”。⒉ 指戍边屯田。⒊ 指戍边屯田的军队。
基础解释亦作/'邉屯/'。指戍边屯田。3.指戍边屯田的军队。
引证解释⒈ 亦作“邉屯”。⒉ 指戍边屯田。引:《后汉书·杨终传》:“帝从之,听还徙者,悉罢边屯。”晋干宝《搜神记》卷八:“吴以草创之国,信不坚固,边屯守将,皆质其妻子,名曰保质。”宋秦观《边防上》:“边屯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閭。”明张居正《答某巡抚》:“辱示大疏,俱於边屯切要,已下所司,次第题覆。”⒊ 指戍边屯田的军队。引:《后汉书·班超传》:“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宋朱熹《送张彦辅赴阙》诗:“朝纲清夷军律举,边屯不惊卧哮虎。”明孙传庭《辞剿饷借充盐本疏》:“臣查兵部原派臣应统兵一万,今臣募练兵数合边屯计之,约一万五千餘。”
综合释义亦作“邉屯”。指戍边屯田。《后汉书·杨终传》:“帝从之,听还徙者,悉罢边屯。”晋干宝《搜神记》卷八:“吴以草创之国,信不坚固,边屯守将,皆质其妻子,名曰保质。”宋秦观《边防上》:“边屯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閭。”明张居正《答某巡抚》:“辱示大疏,俱於边屯切要,已下所司,次第题覆。”指戍边屯田的军队。《后汉书·班超传》:“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宋朱熹《送张彦辅赴阙》诗:“朝纲清夷军律举,边屯不惊卧哮虎。”明孙传庭《辞剿饷借充盐本疏》:“臣查兵部原派臣应统兵一万,今臣募练兵数合边屯计之,约一万五千餘。”
汉语大词典亦作“边屯”。(1).指戍边屯田。《后汉书·杨终传》:“帝从之,听还徙者,悉罢边屯。”晋干宝《搜神记》卷八:“吴以草创之国,信不坚固,边屯守将,皆质其妻子,名曰保质。”宋秦观《边防上》:“边屯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闾。”明张居正《答某巡抚》:“辱示大疏,俱于边屯切要,已下所司,次第题覆。”(2).指戍边屯田的军队。《后汉书·班超传》:“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宋朱熹《送张彦辅赴阙》诗:“朝纲清夷军律举,边屯不惊卧哮虎。”明孙传庭《辞剿饷借充盐本疏》:“臣查兵部原派臣应统兵一万,今臣募练兵数合边屯计之,约一万五千馀。”
其他释义1.亦作'邉屯'。2.指戍边屯田。3.指戍边屯田的军队。
1.相比满清,高待遇及不允许拓边屯垦及从生产经营活动,关到城市的中心养着,八旗失去当年和哥萨克相似气质变成了一帮肥虫。
2.但既承明问,敢不竭愚!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类,皆因平时犯罪,徙补边屯;戎狄又性同禽兽,难养易败,今君来此抚驭,他不足虑,只性太严急,还宜少戒。
3.1950年为了解决开到南疆的部队的给养困难,包括杨世福在内的官兵们,一手拿枪,一手拿坎土曼,开荒造田,戍边屯垦。
4.还是不要去萨博城了,那里是厄尔地区的西边,屯驻着大量外来有实力的佣兵团,实力是四大城中(人类占据)最强的。(https://www.chazidian.com/zj-26648/边屯造句)
读音:biān,bian
[biān]
[ biān ](1)指两国或两地区的交界处或近交界处。
【组词】:边境、边界、垦边
(2)两旁。
【组词】:河边、路边、岸边
(3)指一个平面的周围或际限。
【组词】:桌边、天边、边缘
(4)方向。
【组词】:左边、前边、外边
(5)物体或衣裙边缘的装饰。
【组词】:滚边、镶边、花边
(6)头绪。
【组词】:说了半天,还摸不着边。
(7)几何学中夹成角或构成多角形的线段。
【组词】:等边三角形
(8)一面。加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同时进行的副词。常用「边……边……」的语式表达 。
【组词】:边做边学、边走边吃
(9)量词。计算物体边侧的单位。
【组词】:三边形、五边形
(10)姓。
[ bian ]方位词后缀:前~。里~。东~。左~。~儿。
读音:tún,zhūn
[tún]
[ tún ]1. 聚集,储存:屯粮。屯积。屯聚。
2. 驻军防守:屯兵。屯垦。屯田(驻军开垦田地)。
3. 村庄:皇姑屯。屯子(村庄)。
[ zhūn ]1. 困难:屯蹇(不顺利,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