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之志
【拼音】:dōng shān zhī zhì
【注音】:ㄉㄨㄥㄕㄢㄓㄓˋ
【词性】:成语。
【简体】:东山之志
【繁体】:東山之志
词语解释指隐居的念头。东山之志[dōngshānzhīzhì]⒈指隐居的念头。
引证解释⒈指隐居的念头。参见“东山”。引《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唐王维《与工部李侍郎书》:“时与风流儒雅之士,置酒高会,吟咏先王遗风,翛然有东山之志。”
综合释义指隐居的念头。时与风流儒雅之士,置酒高会,吟咏先王遗风,翛然有~。◎唐·王维《与工部李侍郎书》东山之志[dōngshānzhīzhì]指隐居的念头。晋谢安曾隐居东山不仕。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指隐居不仕的志愿。宋.陆游〈贺吕知府启〉:「虽北阙之书,至于屡上,然东山之志,宁许遽从。」
汉语大词典指隐居的念头。《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唐王维《与工部李侍郎书》:“时与风流儒雅之士,置酒高会,吟咏先王遗风,翛然有东山之志。”参见“东山”。
国语辞典晋谢安曾隐居东山不仕。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指隐居不仕的志愿。东山之志[dōngshānzhīzhì]⒈晋谢安曾隐居东山不仕。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指隐居不仕的志愿。引宋·陆游〈贺吕知府启〉:「虽北阙之书,至于屡上,然东山之志,宁许遽从。」成语解释东山之志
辞典修订版晋谢安曾隐居东山不仕。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指隐居不仕的志愿。宋.陆游〈贺吕知府启〉:「虽北阙之书,至于屡上,然东山之志,宁许遽从。」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晋谢安曾隐居东山不仕。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指隐居不仕的志愿。宋.陆游.贺吕知府启:「虽北阙之书,至于屡上,然东山之志,宁许遽从。」
出处《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1.定是信王的韬晦之计,想不到信王早有东山之志,咱们倒小瞧他了。
2.时与风流儒雅之士,置酒高会,吟咏先王遗风,翛然有东山之志。◎唐·王维《与工部李侍郎书》
读音:dōng
[dōng]
(1)(名)方向名;指日出的一边:~方。
(2)(名)主人;请客的人:房~。
(3)(名)姓。
读音:shān
[shān]
(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
(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3)(名)蚕蔟:蚕上~了。
(4)(名)指山墙:房~。
(5)(名)姓。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zhì
[zhì]
(1)(名)志向;志愿:~同道合。
(2)(名)姓。
(3)(动)〈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用称~~。
(4)(动)记:~喜|~哀。
(5)(名)文字记录:杂~。
(6)(名)记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