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衣使者
【拼音】:xiù yī
【繁体】:繡衣使者
词语解释1.即绣衣直指。绣衣使者[xiùyīshǐzhě]⒈即绣衣直指。
引证解释⒈即绣衣直指。参见“绣衣直指”。引宋张孝祥《念奴娇·再和朱漕元顺》词:“绣衣使者,度郢中絶唱,《阳春白雪》。”明王世贞《谢生歌七夕送脱屣老人谢榛》诗:“清霜倒飞鬼神哭,绣衣使者从天来。”亦省称“绣使”。《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又有某绣使拜寇而乞生,某太守望敌而先退。”明唐顺之《谢赐银币表》:“贮以满籯,既生壮士之颜色,服以耀武,式增绣使之威容。”
网络解释绣衣使者汉武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支秘密警察,这些人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四处巡视督察,发现不法问题可代天子行事。对于这类特殊力量,汉武帝给他们冠名曰“绣衣使者”,也称作“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直指绣衣”、“直指绣衣使者”等,有时也简称“直指”。
汉语大词典即绣衣直指。宋张孝祥《念奴娇·再和朱漕元顺》词:“绣衣使者,度郢中绝唱,《阳春白雪》。”明王世贞《谢生歌七夕送脱屣老人谢榛》诗:“清霜倒飞鬼神哭,绣衣使者从天来。”亦省称“绣使”。《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又有某绣使拜寇而乞生,某太守望敌而先退。”明唐顺之《谢赐银币表》:“贮以满籯,既生壮士之颜色,服以耀武,式增绣使之威容。”参见“绣衣直指”。《汉语大词典》:绣衣直指(绣衣直指) 拼音:xiùyīzhízhǐ官名。汉武帝天汉年间,民间起事者众,地方官员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诛。后因称此等特派官员为“绣衣直指”。绣衣,表示地位尊贵;直指,谓处事无私。后亦称“绣衣使者”。绣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称“绣衣御史”。王莽时改称“绣衣执法”。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武帝纪》、《元后传》、《后汉书·伏湛传》。唐刘知几《史通·辨职》:“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绣衣直指所不能绳,强项申威所不能及。”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汉以来重守令……虽有刺史、部使者,绣衣直指之属,间一命之,不专以为治也。”亦省称“绣衣”、“绣衣吏”。《北史·高道穆传》:“臣虽愚短,守不假器,绣衣所指,冀以清肃。”唐杜牧《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天子绣衣吏,东吴美退居。”宋姜夔《阮郎归·为张平甫寿是日同宿湖西定香寺》词之一:“年年风絮时,绣衣夜半草符移,月中双桨归。”清魏源《军储篇一》:“夫水师整饬,而外洋无庇贩之人;绣衣四出,黥面令行,而内地无尝试之犯。”
读音:xiù
[xiù]
(1)(动)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布等上面做成花纹、图象或文字:刺~|~花儿。
(2)(名)绣成的物品:苏~|湘~。
读音:yī,yì
[yī]
[ yī ]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
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
[ yì ]1.穿(衣服);拿衣服给别人穿:穿布衣。解衣衣我。
读音:shǐ
[]
1.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2.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3. 让,令,叫:迫使。
4. 假若:假使。即使。
5.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读音:zhě
[]
(1)(助)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或带有形容词或动词的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黄须~|卖柑~|符合标准~。
(2)(助)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共产主义~。
(3)(助)〈书〉用在“二、三、数”等数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几件事物:二~必居其一|两~缺一不可。
(4)(助)〈书〉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空气流动而成。
(5)(助)用在句尾表示命令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
(6)(代)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