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牙余论
【拼音】:chǐ yá yú lùn
【注音】:ㄔˇ一ㄚˊㄩˊㄌㄨㄣˋ
【词性】:成语。
【繁体】:齒牙餘論
词语解释口头顺带表达的言辞,多为称誉他人的好话。齿牙余论[chǐyáyúlùn]⒈随口称誉的话。
引证解释⒈随口称誉的话。引《南史·谢朓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奬成,无惜齿牙餘论。”《三国演义》第四四回:“今幸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齿牙餘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亦省作“齿论”。宋欧阳修《回三舍人尧臣启》:“匪期齿论,犹録踈顽。”
综合释义口头顺带表达的言辞,多为称誉他人的好话。欲烦先生不惜~,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汉语大词典随口称誉的话。《南史·谢朓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馀论。”《三国演义》第四四回:“今幸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齿牙馀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亦省作“齿论”。宋欧阳修《回三舍人尧臣启》:“匪期齿论,犹录疏顽。”
国语辞典齿牙余论[chǐyáyúlùn]⒈口头顺带表达的言辞,多为称誉他人的好话。引《南史·卷一九·谢裕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三国演义·第四四回》:「今幸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齿牙余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成语解释齿牙余论
出处《南史·谢眺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
其他释义微末的赞扬言辞。比喻不费力的奖励的话。
反义词 齿牙馀论
1.对于青年作者的新作,我们应该热心扶植,不惜齿牙余论,予以鼓励。
2.欲烦先生不惜齿牙余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读音:chǐ
[chǐ]
(1)(名)人和高等动物咀嚼食物的器官;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通称牙或牙齿。
(2)(名)(~儿)物体上齿形的部分:锯~儿|梳~儿。
(3)(形)带齿儿的:~轮。
(4)(名)〈书〉年龄:~德俱尊。
(5)(动)〈书〉说到;提起:~及(说到;提及)|不足~数。
读音:yá
[yá]
(1)(名)牙齿:门~|镶~|~医。
(2)(名)特指象牙:~筷|~章。
(3)(名)形状像牙齿的东西:~子。
(4)(名)(Yá)姓。
(5)(名)(~子)旧时为买卖双方撮合从中取得佣金的人。
读音:yú
[yú]
(1)(代)我。
(2)(Yú)姓。
(3)(名)剩下:~存|~党|~毒|~额|~款|~力|~粮|~剩|~缺|~外|~威|~蓄|~残|~多|~富|节~|盈~|心~力拙|不遗~力|残渣~孽|虎口~生|死有~辜|心有~悸|绰绰有~|游刃有~。
(4)(名)大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面的零头:~数|五百~斤|一丈~。
(5)(名)指某种事情、情况以外或以后的时间:~闲|业~|茶~饭后|兴奋之~|高歌~曲。
读音:lùn,lún
[lùn]
[ lùn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4. 看待:一概而论。
5. 衡量,评定:论罪。论功行赏。
6. 按照:论件。论资排辈。
7. 姓。
[ lún ]1. 古同“伦”,条理。
2. 〔论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