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沮
【拼音】:yí jǔ
【注音】:一ˊㄐㄨˇ
【结构】:疑(左右结构)沮(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1.恐惧沮丧。2.指恐惧沮丧之心。3.怀疑;疑惑。疑沮[yíjǔ]⒈恐惧沮丧。⒉指恐惧沮丧之心。⒊怀疑;疑惑。
基础解释恐惧沮丧。指恐惧沮丧之心。3.怀疑;疑惑。
引证解释⒈恐惧沮丧。引《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俭(毌丘俭)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南史·张兴世传》:“贼据上流,兵张地胜,今以奇兵潜出其上,使其首尾周惶,进退疑沮,粮运艰碍,乃制胜之奇。”《新唐书·忠义传序》:“姦鈇逆鼎,搏人而肆其毒,然杀一义士,则四方解情,故乱臣贼子赩然疑沮而不得逞。”明宋濂《浙东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记》:“初,钓臺之役稍不利,亡一千夫长,至是羣情疑沮。”⒉指恐惧沮丧之心。引宋欧阳修《论西贼议和利害状》:“然数日来风闻颇有无识之人妄陈愚见,不思远患,欲急就和。臣虽知必不能上惑圣聪,然亦虑万一少生疑沮,则必坏已成之计。”⒊怀疑;疑惑。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西邻是其表叔,有何疑沮?”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如热带人未见冰前……惟直示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
网络解释疑沮疑沮是中国汉语里的词汇,有多重意思。
综合释义恐惧沮丧。《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俭(毌丘俭)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南史·张兴世传》:“贼据上流,兵张地胜,今以奇兵潜出其上,使其首尾周惶,进退疑沮,粮运艰碍,乃制胜之奇。”《新唐书·忠义传序》:“姦鈇逆鼎,搏人而肆其毒,然杀一义士,则四方解情,故乱臣贼子赩然疑沮而不得逞。”明宋濂《浙东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记》:“初,钓臺之役稍不利,亡一千夫长,至是羣情疑沮。”指恐惧沮丧之心。宋欧阳修《论西贼议和利害状》:“然数日来风闻颇有无识之人妄陈愚见,不思远患,欲急就和。臣虽知必不能上惑圣聪,然亦虑万一少生疑沮,则必坏已成之计。”怀疑;疑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西邻是其表叔,有何疑沮?”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如热带人未见冰前……惟直示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
汉语大词典(1).恐惧沮丧。《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俭(毌丘俭)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南史·张兴世传》:“贼据上流,兵张地胜,今以奇兵潜出其上,使其首尾周惶,进退疑沮,粮运艰碍,乃制胜之奇。”《新唐书·忠义传序》:“奸鈇逆鼎,搏人而肆其毒,然杀一义士,则四方解情,故乱臣贼子赩然疑沮而不得逞。”明宋濂《浙东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记》:“初,钓台之役稍不利,亡一千夫长,至是群情疑沮。”(2).指恐惧沮丧之心。宋欧阳修《论西贼议和利害状》:“然数日来风闻颇有无识之人妄陈愚见,不思远患,欲急就和。臣虽知必不能上惑圣聪,然亦虑万一少生疑沮,则必坏已成之计。”(3).怀疑;疑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西邻是其表叔,有何疑沮?”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如热带人未见冰前……惟直示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
读音:yí
[yí]
1. 不信,猜度(duó):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
2. 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案。疑难。疑义。存疑。
读音:jǔ,jù
[jǔ]
[ jǔ ]1. 阻止:沮遏。
2. 坏,败坏:沮丧(sàng )(失意,懊丧)。色沮。力竭功沮。
[ jù ]1. 〔沮洳〕低湿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