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反语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反语

反语

【拼音】:fǎn yǔ

【注音】:ㄈㄢˇㄩˇ

【结构】:反(半包围结构)语(左右结构)

【简体】:反语

【繁体】:反語

解释

词语解释修辞学上指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反语[fǎnyǔ]⒈反话。

引证解释⒈即反切。详“反切”。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且郑玄以前,全不解反语;《通俗》反音,甚会近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於魏世,此事大行。”⒉修辞格之一。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引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宣和中有反语云:‘寇莱公之知人则哲,王子明之将顺其美,包孝肃之饮人以和,王介甫之不言所利。’此皆贤者之过,人皆得而见之者也。”按,上述四句都是取成语而反用之。清昭槤《啸亭杂录·稗事数则》:“成王性滑稽,遇事喜作反语。自言直枢庭时,尝召见,上适閲明参政亮捷报,命王閲之。王习为常,奏此战惜未获渠首,使张汉潮得擒明亮,始为佳事。上正色曰:‘若是则不佳矣!’王始省悟,免冠叩谢出。”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二》:“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⒊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隐语。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参见“反切”。引《南史·刘悛传》:“悛本名忱,宋明帝多忌,反语‘刘忱’为‘临讎’,改名悛。”按,刘忱反切为临;忱刘反切为雠。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六朝多以反语作谶》:“《梁书》武帝创同泰寺,后又创大通门以对寺之南,取反语以协同泰也。”

网络解释反语(汉语词语、修辞手法)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综合释义即反切。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且郑玄以前,全不解反语;《通俗》反音,甚会近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於魏世,此事大行。”详“反切”。修辞学上指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宣和中有反语云:‘寇莱公之知人则哲,王子明之将顺其美,包孝肃之饮人以和,王介甫之不言所利。’此皆贤者之过,人皆得而见之者也。”按,上述四句都是取成语而反用之。清昭槤《啸亭杂录·稗事数则》:“成王性滑稽,遇事喜作反语。自言直枢庭时,尝召见,上适閲明参政亮捷报,命王閲之。王习为常,奏此战惜未获渠首,使张汉潮得擒明亮,始为佳事。上正色曰:‘若是则不佳矣!’王始省悟,免冠叩谢出。”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二》:“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隐语。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南史·刘悛传》:“悛本名忱,宋明帝多忌,反语‘刘忱’为‘临讎’,改名悛。”按,刘忱反切为临;忱刘反切为雠。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六朝多以反语作谶》:“《梁书》武帝创同泰寺,后又创大通门以对寺之南,取反语以协同泰也。”参见“反切”。

汉语大词典(1).即反切。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且郑玄以前,全不解反语;《通俗》反音,甚会近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详“反切”。(2).修辞格之一。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宣和中有反语云:‘寇莱公之知人则哲,王子明之将顺其美,包孝肃之饮人以和,王介甫之不言所利。’此皆贤者之过,人皆得而见之者也。”按,上述四句都是取成语而反用之。清昭梿《啸亭杂录·稗事数则》:“成王性滑稽,遇事喜作反语。自言直枢庭时,尝召见,上适阅明参政亮捷报,命王阅之。王习为常,奏此战惜未获渠首,使张汉潮得擒明亮,始为佳事。上正色曰:‘若是则不佳矣!’王始省悟,免冠叩谢出。”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二》:“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隐语。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南史·刘悛传》:“悛本名忱,宋明帝多忌,反语‘刘忱’为‘临雠’,改名悛。”按,刘忱反切为临;忱刘反切为雠。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六朝多以反语作谶》:“《梁书》武帝创同泰寺,后又创大通门以对寺之南,取反语以协同泰也。”参见“反切”。

国语辞典反语[fǎnyǔ]⒈修辞学上指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

其他释义反话。

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话

反语造句更多 >>

1.正话反说,褒贬错位,能产生极佳的表达效果,这是“反语法”。

2.在此基础上,对一些相邻易混辞格,如拈连和仿拟、移就和拟人、婉曲和讳饰、易色和反语等,进行了逐一鉴别分析。

3.修辞格中的反语分类“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其理论上的定义跟人们言语中的理解存在着差异。

4.摘要反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

5.若写成“长爱歌”俗之透顶,而“春恨秋悲”“小迭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都是爱的反语,于是有了勾魂摄魄的力量,千古犹然。

6.转义主要分为四种:隐喻、换喻、提喻和反语。 

7.研究发现,反语的顺应过程是动态进行的,与时间因素、语境因素和不山西大学论文同的交际对象有关。

8.对于广告主选择反语的原因,本文认为,反语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可以帮助其实现交际效果。

9.摘要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为反语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10.而事实上,反语与隐喻一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字义分解

读音:fǎn

[fǎn]

(1)(动)回;还:~击。

(2)(动)反抗;反对:造~。

(3)(动)翻转:复。

(4)(动)推及:举一~三。

(5)(形)与“正”相对:~面。

(6)(副)反而;相反地:画虎不成~成犬。

读音:yǔ,yù

[yǔ]

[ yǔ ]

1.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4. 说:细语。低语。

[ yù ]

1. 告诉:不以语人。

上一个:反侧

下一个:反求诸己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