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丧
【拼音】:sān nián sàng
【注音】:ㄙㄢㄋ一ㄢˊㄙㄤˋ
【结构】:三(独体结构)年(独体结构)丧(上下结构)
【繁体】:三年喪
词语解释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三年丧[sānniánsàng]⒈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引证解释⒈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参阅《仪礼·丧礼》、清顾炎武《日知录·三年之丧》、清赵翼《陔馀丛考·三年丧不计闰》。引《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杜预注:“天子絶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清昭槤《啸亭杂录·阿司寇》:“后既崩,御史李玉明復上疏请行三年丧礼,亦戍於伊犁。”
网络解释三年丧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出自《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杜预注:“天子绝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
综合释义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杜预注:“天子絶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清昭槤《啸亭杂录·阿司寇》:“后既崩,御史李玉明復上疏请行三年丧礼,亦戍於伊犁。”参阅《仪礼·丧礼》、清顾炎武《日知录·三年之丧》、清赵翼《陔馀丛考·三年丧不计闰》。
网友释义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出自《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杜预注:“天子绝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
汉语大词典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杜预注:“天子绝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清昭梿《啸亭杂录·阿司寇》:“后既崩,御史李玉明复上疏请行三年丧礼,亦戍于伊犁。”参阅《仪礼·丧礼》、清顾炎武《日知录·三年之丧》、清赵翼《陔馀丛考·三年丧不计闰》。
其他释义1.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1.皇考宾天时,朕止六岁,不能衰经行三年丧,终天抱恨,帷事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读音:sān
[sān]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读音:nián
[nián]
(1)(名)时间的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行历法规定平年三百六十五日;每四年有一个闰年;增加一日;有三百六十六日。
(2)(名)每年的:~会|~鉴。
(3)(名)岁数。
(4)(名)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
(5)(名)时期;时代。
(6)(名)一年中庄稼的收成。
(7)(名)年节。
(8)(名)有关年节的(用品)。
(9)(名)(Nián)姓。
读音:sāng,sàng
[sàng]
[ sāng ]1.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丧礼。丧亡。丧假(jià)。丧乱。治丧。吊丧。
[ sàng ]1. 丢掉,失去:丧失。丧生。丧偶。丧胆。丧气(不吉利,倒霉。“气”读轻声)。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懊丧。沮丧。丧权辱国。丧尽天良(良心全部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