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书
【拼音】:fēi bái shū
【注音】:ㄈㄟㄅㄞˊㄕㄨ
【结构】:飞(独体结构)白(独体结构)书(独体结构)
【简体】:飞白书
【繁体】:飛白書
词语解释1.飞白书书的简称。2.将语言中的方言、俗语、吃涩、错别,故意加以记录或援用的修辞方法。
基础解释见/'飞白/',1.飞白书的简称。
引证解释⒈见“飞白”。
网络解释飞白书飞白书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这种书法出自汉朝大书法家蔡邕,因笔画中有的似鸟头燕尾,又似鸟头凤尾,横竖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做成,故称飞白书。
综合释义见“飞白”。一种书法字体。简称为「飞白」。笔势飞举,笔画中有空白无墨之处,丝丝露白,有如枯笔写成的模样。相传为东汉蔡邕看见工匠在修饰鸿都门时,用刷粉的帚写字,而得到启发。《雅俗稽言.卷三二.字学.飞白引鸡跖集》:「飞白书始于蔡邕,见鸿都门匠人施垩帚,遂创意焉。」也称为「飞白体」、「草篆」。
汉语大词典见“飞白”。《汉语大词典》:飞白(飞白) 拼音:fēibái(1).亦作“飞白书”。一种特殊的书法。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汉魏宫阙题字,曾广泛采用。唐张怀瓘《书断》上:“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唐李绰《尚书故实》:“飞白书始于蔡邕,在鸿门见匠人施垩帚,遂创意焉。”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萧’字存焉。”清赵翼《王述庵道经毗陵停舟话旧》诗:“焚黄诏特荣先垄,飞白书应起赐楼。”(2).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好写起人形,欲图殷荆州。殷曰:‘我形恶,不烦耳。’顾曰:‘明府正为眼尔,但明点童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凡飞白以点画象形物,而点最难工。”清钱谦益《戏题万户部小像》诗:“荆州恰好添飞白,子夏何妨戴小冠。”(3).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白,指“白字”,“飞白”就是故意写白字。是明知其错而有意仿效的一种修辞方法。
国语辞典一种书法字体。简称为「飞白」。笔势飞举,笔画中有空白无墨之处,丝丝露白,有如枯笔写成的模样。相传为东汉蔡邕看见工匠在修饰鸿都门时,用刷粉的帚写字,而得到启发。《雅俗稽言.卷三二.字学.飞白引鸡跖集》:「飞白书始于蔡邕,见鸿都门匠人施垩帚,遂创意焉。」也称为「飞白体」、「草篆」。
其他释义1.见'飞白'。
1.他苦心琢磨,勤于练习,竞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创出一种独特的飞白书来。
2.本不欲高攀,奈何好友盛情。by——顾飞白。书海沧生(查字典www。chazidian。com)
读音:fēi
[fēi]
(1)鸟飞。
(2)(形)物体在空中飘荡或行驶:雪花纷~。
(3)(形)快;像飞一样:~驶。
(4)(动)挥发:酒~味了。
(5)(形)意外的:流言~语。
读音:bái
[bái]
(1)(形)像霜、雪的颜色:~布|洁~。
(2)(形)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
(3)(形)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空白:~开水。
(4)(形)没有效果;徒然:~费力气。
(5)(形)无代价;无报偿:~吃|~给。
(6)(名)象征反动:~军|~区。
(7)(动)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了他一眼。
(8)姓。
(9)(名)(字音或字形)错误:写~字|把字念~了。
(10)(动)说明;陈述:表~。
(11)(名)戏曲或歌剧中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对~。
(12)(名)地方话:苏~。
读音:shū
[shū]
(1)(动)写字;记录;书写:大~特~。振笔直~。
(2)(名)字体:隶~。
(3)(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
(4)(名)书信:家~。
(5)(名)文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