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椠怀铅
【拼音】:bào qiàn huái qiān
【注音】:ㄅㄠˋㄑ一ㄢˋㄏㄨㄞˊㄑ一ㄢ
【词性】:成语。
【简体】:抱椠怀铅
【繁体】:抱槧懷鉛
词语解释语本《西京杂记》卷三:'扬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絶域四方之语。'铅,铅粉;椠,木简。皆书写用具。后遂以'抱椠怀铅'为勤于写作﹑校勘的典故。
基础解释同/'握铅抱椠/',语本《西京杂记》卷三:/'扬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絶域四方之语。/'铅,铅粉;椠,木简。皆书写用具。后遂以/'握铅抱椠/'为勤于写作﹑校勘的典故。
引证解释⒈同“握铅抱槧”。参见“握铅抱槧”。引宋沉遘《谢两府三启》:“然且抱槧怀铅,出入乎承明之署;荷囊持槖,上下乎太微之廷。”亦省作“抱槧”。宋梅尧臣《正仲见赠依韵和答》:“平生好《书》《诗》,一意在抱槧。”明文徵明《送卢师陈奉使紫荆关》诗:“岂若抱槧人,终年守金闺。”
综合释义铅,铅粉;椠,木简。皆书写用具。指勤于写作、校勘。同“握铅抱椠”。抱椠怀铅[bàoqiànhuáiqiān]修订本参考资料:拿着书写的书版,带着写字的铅条。比喻勤于写作。宋˙刘跂˙金石录序:用力多,见功寡,此雠校之士抱椠怀铅,所以汲汲也。亦作握椠怀铅。
汉语大词典同“握铅抱椠”。宋沈遘《谢两府三启》:“然且抱椠怀铅,出入乎承明之署;荷囊持橐,上下乎太微之廷。”亦省作“抱椠”。宋梅尧臣《正仲见赠依韵和答》:“平生好《书》《诗》,一意在抱椠。”明文徵明《送卢师陈奉使紫荆关》诗:“岂若抱椠人,终年守金闺。”参见“握铅抱椠”。《汉语大词典》:握铅抱椠(握铅抱椠) 拼音:wòqiānbàoqiàn语本《西京杂记》卷三:“扬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铅,铅粉;椠,木简。皆书写用具。后遂以“握铅抱椠”为勤于写作、校勘的典故。清冯桂芬《苏州试院记》:“同治初元……勘定苏州,复次第削平常、镇、湖、嘉诸郡县,千里敉安,握铅抱椠之士散之四方者,至是咸归里。”亦省作“握椠”、“握铅”。清曾国藩《孙芝房侍讲〈刍论〉序》:“以世之多故,握椠之不可以苟,未及事事,而齿发固已衰矣。”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它日残喘稍苏,校刻先人遗书毕,当再鼓握铅之气。”
国语辞典拿著书写的书版,带著写字的铅条。比喻勤于写作。宋.刘跂〈金石录序〉:「用力多,见功寡,此雠校之士抱椠怀铅,所以汲汲也。」也作「握椠怀铅」。
辞典修订版拿着书写的书版,带着写字的铅条。比喻勤于写作。宋.刘跂〈金石录序〉:「用力多,见功寡,此雠校之士抱椠怀铅,所以汲汲也。」也作「握椠怀铅」。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拿着书写的书版,带着写字的铅条。比喻勤于写作。宋˙刘跂˙金石录序:用力多,见功寡,此雠校之士抱椠怀铅,所以汲汲也。亦作握椠怀铅。
出处宋·沈遵《谢两府三启》:“然且抱椠怀铅,出入乎承明之署;荷囊持橐,上下乎太微之廷。”
其他释义铅,铅粉;椠,木简。皆书写用具。指勤于写作、校勘。同“握铅抱椠”。
近义词 握椠怀铅
读音:bào
[bào]
(1)(动)用手臂围住
(2)(动)初次得到(儿子或孙子)。
(3)(动)领养(孩子)。
(4)(动)〈方〉结合在一起:~成团。
(5)(动)〈方〉(衣、鞋)大小合适:这双鞋~脚儿。
(6)(动)心里存着(想法、意见):青年人都~着远大的革命理想。
(7)(量)表示两臂合围的量:一~草。
读音:qiàn
[qiàn]
(1)(名)〈书〉古代记事用的木板:古~|旧~。
(2)(名)〈书〉书的刻本:宋~|元~。
(3)(名)〈书〉书信。
读音:huái
[huái]
(1)(名)胸部或胸前:掩着~|小孩在妈妈~里。
(2)(名)心怀;胸怀:壮~|襟~|正中下~。
(3)(动)思念;想念:~乡|~友|~古。
(4)(动)腹中有(胎):~胎|~孕。
(5)(动)心理存有:~恨|不~好意|~有大志。
(6)(Huái)姓。
读音:qiān,yán
[qiān]
[ qiān ]1. 一种金属元素,可用作耐硫酸腐蚀、防丙种射线、蓄电池等的材料。其合金可作铅字、轴承、电缆包皮等之用:铅刀(指钝刀子,喻才能微薄)。铅球。
2. 指用石墨等制成的书写工具:铅笔。铅椠(铅粉笔和木板,古人用以书写的工具,借指著作校勘)。
[ yán ]1. 〔铅山〕地名,在中国江西省。
2. (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