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发
【拼音】:běi fā
【注音】:ㄅㄟˇㄈㄚ
【结构】:北(左右结构)发(独体结构)
【繁体】:北發
词语解释古代北方地名。《大戴礼记.少闲》:'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卢辩注:'北狄地名。其地出迅足鹿。'《汉书.武帝纪》:'海外肃眘﹑北发﹑渠搜﹑氐﹑羌徕服。'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王恢传》'北发﹑月支可得而臣'﹐似国名也。'一说﹐发﹐犹征召。参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十一﹑王先谦《汉书补注.武帝纪》。
基础解释古代北方地名。
引证解释⒈古代北方地名。一说,发,犹征召。参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十一、王先谦《汉书补注·武帝纪》。引《大戴礼记·少閒》:“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卢辩注:“北狄地名。其地出迅足鹿。”《汉书·武帝纪》:“海外肃眘、北发、渠搜、氐、羌徠服。”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王恢传》‘北发、月支可得而臣’,似国名也。”
网络解释北发(古族名)古族名。北发又称发、发人。在甲骨文、金文中,“发”字是一的象形文字,表现一个人在持投枪和拉弓箭的形态。发人是一个狩猎的部族。
综合释义古代北方地名。《大戴礼记·少閒》:“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卢辩注:“北狄地名。其地出迅足鹿。”《汉书·武帝纪》:“海外肃眘、北发、渠搜、氐、羌徠服。”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王恢传》‘北发、月支可得而臣’,似国名也。”一说,发,犹征召。参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十一、王先谦《汉书补注·武帝纪》。
汉语大词典古代北方地名。《大戴礼记·少閒》:“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卢辩注:“北狄地名。其地出迅足鹿。”《汉书·武帝纪》:“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徕服。”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王恢传》‘北发、月支可得而臣’,似国名也。”一说,发,犹征召。参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十一、王先谦《汉书补注·武帝纪》。
其他释义1.古代北方地名。《大戴礼记.少闲》:'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卢辩注:'北狄地名。其地出迅足鹿。'《汉书.武帝纪》:'海外肃眘﹑北发﹑渠搜﹑氐﹑羌徕服。'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王恢传》'北发﹑月支可得而臣'﹐似国名也。'一说﹐发﹐犹征召。参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卷十一﹑王先谦《汉书补注.武帝纪》。
1.同时,关外的待遇较高,国民政府在东北发行了一种流通券,换法币为一比十三。
2.虽然现在已经把衡山派出事了的消息告诉竹北,不过,银歌并不打算就这样回去,至于到时,竹北发现银色不在的原因,就到时再说吧。
3.距今一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在大青山乡二道洼村北,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场。
4.两地一南一北,发音相同,而且当地都产有适合制釉的材料,釉色也大致相同,只是河南“钧陶”属于瓷而宜兴“均陶”则属于陶。
5.蚩尤开始向西北发展,压迫炎帝神农氏,直退到逐鹿有熊轩辕氏地界,并求援。
6.松鼠连蹦带跳对任东北发泄不满。
7.近日,省农业植保站发布了今年小麦吸浆虫在河北发生的消息。
8.不能说河北发展没有北京快就不协同,这是错误的。
9.他指出,华北形势是世界最大的喷火口之一,向华北发展,“争取迅速对日作战为党与红军的重要任务”。
10.绿营前民代批苏贞昌“害怕失去权力”而无作为资料图:苏贞昌在台北发表参选演说,宣布参加2012台湾当局领导人选举民进党党内初选。
读音:běi
[běi]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
读音:fā,fà
[fā]
[ fā ]1. 交付,送出:分发。发放。发行(批发)。
2. 放,射:发射。百发百中。焕发。
3. 表达,阐述:发表。发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发。
4. 散开,分散:发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发展。发扬。
6. 打开,揭露:发现。发掘。
7. 产生,出现:发生。发愤。奋发。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发面。
9. 显现,显出:发病。发抖。发憷。
10. 开始动作:发动。
11. 引起,开启:启发。发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发布。发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 fà ]1.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发。鬓发。怒发冲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