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穷理尽
【拼音】:cí qióng lǐ jìn
【注音】:ㄘˊㄑㄩㄥˊㄌ一ˇㄐ一ㄣˋ
【词性】:成语。
【简体】:词穷理尽
【繁体】:詞窮理盡
词语解释谓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词穷理尽[cíqiónglǐjìn]⒈谓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
引证解释⒈谓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引唐崔致远《萧遘相公书》之二:“仰干陶冶,敬託牋毫,始知调急声哀,唯愧词穷理尽。”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臣子之义,身非己有,词穷理尽,不敢求去。”
综合释义指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臣子之义,身非己有,~,不敢求去。◎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词穷理尽[cíqiónglǐjìn]无言以对,无理可论。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劄子〉二首之二:「今者窃闻明诏,已察其实,而臣四上章四不允,臣子之义,身非己有,词穷理尽,不敢求去。」也作「词穷理绝」。
汉语大词典谓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唐崔致远《萧遘相公书》之二:“仰干陶冶,敬托笺毫,始知调急声哀,唯愧词穷理尽。”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臣子之义,身非己有,词穷理尽,不敢求去。”
国语辞典无言以对,无理可论。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劄子〉二首之二:「今者窃闻明诏,已察其实,而臣四上章四不允,臣子之义,身非己有,词穷理尽,不敢求去。」也作「词穷理绝」。词穷理尽[cíqiónglǐjìn]⒈无言以对,无理可论。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劄子〉二首之二:「今者窃闻明诏,已察其实,而臣四上章四不允,臣子之义,身非己有,词穷理尽,不敢求去。」也作「词穷理绝」。成语解释词穷理尽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无言以对,无理可论。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劄子二首之二:今者窃闻明诏,已察其实,而臣四上章四不允,臣子之义,身非己有,词穷理尽,不敢求去。亦作词穷理绝。
出处唐·崔致远《萧遘相公书》之二:“仰干陶冶,敬托笺毫,始知调急声哀,唯愧词穷理尽。”
反义词 理屈词穷
1.怀袖只晓得他这是词穷理尽,便搬出官府来压人。
2.臣子之义,身非己有,词穷理尽,不敢求去。◎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
读音:cí
[cí]
(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
(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
(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读音:qióng
[qióng]
(1)(形)缺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没有钱:~困|~苦|~国。
(2)(形)穷尽:无~无尽|理屈辞~|日暮途~。
(3)(形)用尽、费尽:~兵黩武|~目远望。
(4)(形)彻底(追究):~究|~追猛打。
(5)(形)极端:~凶极恶|~奢极侈。
读音:lǐ
[lǐ]
(1)治玉。
(2)(名)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
(3)(名)道理;事理。
(4)(名)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
(5)(名)管理;办理。
(6)(动)整理;使整齐:~发|~一~书籍。
(7)(动)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路上碰见了;谁也没~谁|置之不~。
(8)(Lǐ)姓。
读音:jìn,jǐn
[jìn]
[ jìn ]1. 完毕:用尽。说不尽。取之不尽。
2. 达到极端:尽头。山穷水尽。尽情。自尽(自杀)。
3.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尽心。尽力。尽瘁。尽职。尽忠。尽责。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 都,全:尽然。尽是白的。尽收眼底。尽释前嫌。
[ jǐn ]1. 极,最:尽底下。
2. 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量(liàng )。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