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省
【拼音】:liǎng shěng
【注音】:ㄌ一ㄤˇㄕㄥˇ
【结构】:两(独体结构)省(上下结构)
【繁体】:兩省
词语解释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唐代最高国务机构。两省[liǎngshěng]⒈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唐代最高国务机构。
引证解释⒈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唐代最高国务机构。引《新唐书·权德舆传》:“始,德舆知制誥,而徐岱给事中,高郢为舍人。居数岁,岱卒,郢知礼部,德舆独直两省,数旬一还舍。”唐王建《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诗:“两省郎官开道路,九州山泽属曹司。”《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九月,中书舍人竇儼上疏……乞令即日宰相於南宫三品、两省给、舍以上,各举所知。”胡三省注:“两省,谓中书、门下省也。”
网络解释两省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宋通称门下省与中书省为两省。
综合释义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唐代最高国务机构。《新唐书·权德舆传》:“始,德舆知制誥,而徐岱给事中,高郢为舍人。居数岁,岱卒,郢知礼部,德舆独直两省,数旬一还舍。”唐王建《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诗:“两省郎官开道路,九州山泽属曹司。”《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九月,中书舍人竇儼上疏……乞令即日宰相於南宫三品、两省给、舍以上,各举所知。”胡三省注:“两省,谓中书、门下省也。”
汉语大词典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唐代最高国务机构。《新唐书·权德舆传》:“始,德舆知制诰,而徐岱给事中,高郢为舍人。居数岁,岱卒,郢知礼部,德舆独直两省,数旬一还舍。”唐王建《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诗:“两省郎官开道路,九州山泽属曹司。”《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九月,中书舍人窦俨上疏……乞令即日宰相于南宫三品、两省给、舍以上,各举所知。”胡三省注:“两省,谓中书、门下省也。”
其他释义1.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唐代最高国务机构。
1.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
2.两省区人力资源合作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教育帮扶的成效显著,劳务合作的进展顺利,人才合作的形式多样。
3.广东北部沿湖南江西两省边界至湖北南部,都属罗霄山脉区域。
4.隆昌县界市镇,成渝高铁在川内的最后一站,这个“两省三县”交界之地曾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而成为隆昌“后藏”。
5.这云贵两省民生凋敝林大人还是节俭一点的好。
6.固始县位于豫东南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与安徽省金寨县接壤,北临淮河,安徽省阜南县隔河相望,东部与安徽省霍丘县毗。
7.每年新春蚕见市,他也带着丝货到各处跑码头,只要谁地方价好,他就前去卖货,虽无一定的地方,总不出这山东山西两省。
8.宣城与江浙两省接壤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
9.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端方上折请求允许在鄂湘两省开征膏捐,以之作为湖北兵工厂在湖南省内开设分厂之经费。
10.各位,鹿邑本来就靠近两省交界的地方了,这边还算太平,在交界的地方,地形复杂,剿匪不易,两省官府又都推诿责任,结果就成了两不管的地方。
读音:liǎng
[liǎng]
(1)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一般用于量词和“半、千、万、亿”前。注意“两”和“二”的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 “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都可以用;但如 “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
(2)双方。
(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天再说|他真有~下子|我跟你说~句话 。
(4)量词;重量单位。十钱等于一两;旧制十六两等于一斤;现用十两等于一市斤。
读音:shěng,xǐng
[shěng]
[ shěng ]1. 地方行政区域:省份。省会。
2. 节约,不费:省钱。省事。省吃俭用。
3. 简易,减免:省略。省称。省写。
4. 中国古官署名:中书省(a.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共管政事;b.元代“中书省”兼管“尚书省”的职权,权更重,成为中央最高的官署,称地方最高行政官署为“行中书省”,简称“省”,是现在“省”的来历)。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
5. 古代称王宫禁地:省中。省闼(禁中)。
[ xǐng ]1. 检查:反省(检查自己)。省察(考察)。吾日三省吾身。
2. 知觉,觉悟:省悟。发人深省。
3. 看望父母、尊亲:省亲。省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