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思
【拼音】:zhì sī
【注音】:ㄓˋㄙ
【结构】:致(左右结构)思(上下结构)
【简体】:致思
【繁体】:致思
词语解释1.谓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致思[zhìsī]⒈谓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
基础解释谓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
引证解释⒈谓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北游於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引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於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吉将择焉。’”《后汉书·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歷筭。”
网络解释致思致思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ìsī,指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
综合释义谓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北游於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於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吉将择焉。’”《后汉书·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歷筭。”致思[zhìsī]用心思考。《晋书.卷三六.卫瓘传》:「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可宣。」《文选.潘岳.马汧督诔》:「然絜士之闻秽,其庸致思乎?」
汉语大词典谓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吉将择焉。’”《后汉书·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国语辞典用心思考。致思[zhìsī]⒈用心思考。引《晋书·卷三六·卫瓘传》:「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可宣。」《文选·潘岳·马汧督诔》:「然絜士之闻秽,其庸致思乎?」
辞典修订版用心思考。《晋书.卷三六.卫瓘传》:「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可宣。」《文选.潘岳.马汧督诔》:「然絜士之闻秽,其庸致思乎?」
其他释义1.谓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
1.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倡导与现代“国语”观念密切相关,但是他的这一致思路向并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
2.意志消沉导致思维混乱、丧失判断力,还可能使你无法从事简单的日常活动。
3.从物质看,由四大的假合,聚积为身体,离开四大,身体是什么呢?从精神看,心是经验的积集,由经验的延续,导致思维的延续。
4.正因为教育者能够使用明智的、真挚感人的语言,正因为教育者要求言行一致,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我们才能培养出爱国主义者。
5.由康德哲学所开示的“经验”与“超验”的“二向度”致思理路是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也是中西思想文化、学术命意相对待的关捩所在。
6.心理失衡,私欲膨胀招致思想蜕变。
7.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
8.我了解四哥,他若没有十足的决心,及经过一番研精致思之下别无他法了,否则不会如此。
9.拒新致思趋向主要表现为拒绝承认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学说。
10.学者读之更无可以消详处,更无可以致思量处。
读音:zhì
[zhì]
(1)(动)给与;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辞|~电|~函|~候|~敬|~谢。
(2)(动)集中(力量、意志等)于某个方面:~力|专心~志。
(3)(动)招致:~病。
(4)(动)以致:~使人误解。
(5)(名)情趣:兴~|别~。
(6)(形)精密、精细:细~|精~。
读音:sī,sāi
[sī]
[ sī ]1. 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
2. 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
3. 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
4. 姓。
[ sāi ]1. 〔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思思者如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