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误
【拼音】:yī niàn zhī wù
【注音】:一ㄋ一ㄢˋㄓㄨˋ
【词性】:成语。
【简体】:一念之误
【繁体】:一念之誤
词语解释见“一念之差”。一念之误[yīniànzhīwù]⒈见“一念之差”。
基础解释一个念头的差错。
引证解释⒈见“一念之差”。⒈见“一念之差”。成语解释一念之误
综合释义一个念头的差错。同“一念之差”。但此~,而遂造出十九年之历史,与百二十回之事实,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二章
汉语大词典见“一念之差”。《汉语大词典》:一念之差 拼音:yīniànzhīchà一个念头的差错。宋陆游《丈人观》诗:“我亦宿诵五千文,一念之差堕世纷。”《镜花缘》第九十回:“所以世间孽子,孤臣,义夫,节妇,其贤不肖往往只在一念之差。”夏衍《掌声与哀声》:“执政的阶层……一念之差,一事之误,往往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民沦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境。”亦作“一念之误”。《宋曾慥《类说》卷四七引《遁斋闲览·口中芙渠花香》》:“此人前身为尼,诵《法华经》二十年,一念之误,乃至于此。”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二章:“但此一念之误,而遂造出十九年之历史,与百二十回之事实,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与?”
成语词典版01.《类说.卷四七》引《遯斋闲览.口中芙渠花香》:「欧公知颖州,有官妓卢媚儿姿貌端秀,口中常作芙渠花香。有蜀僧曰:『此人前身为尼,诵《法华经》二十年;一念之误,乃至于此。』」
出处宋·曾慥《类说》卷四十七引《遁斋闲览·口中芙蕖花香》:“此人前身为尼,诵《法华经》二十年,一念之误,乃至于此。”
其他释义一个念头的差错。同“一念之差”。
1.“我儿有何罪?今日为了一个小小的秀才,便屈膝下跪,他日为了当官,岂不是要钻狗洞子认做门生义儿?忍辱求荣,全在一念之误。
2.“花甲本应退故里,一念之误毁终生”,这是去年“七一”,羁押在黄陂看守所的张克孝写下的诗句。
3.花甲本应退故里,一念之误毁终生。
4.关于误,有很多成语,比如聪明自误、一误再误、因循坐误、执迷不误、一念之误。(查字典造句网www.chazidian.com)
5.但此一念之误,而遂造出十九年之历史,与百二十回之事实,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二章
读音:yī
[yī]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
读音:niàn
[niàn]
(1)(动)想念:惦~|怀~。
(2)(名)念头:杂~|一~之差。
(3)(Niàn)姓。
(4)(动)读:~信|~口诀。
(5)(动)读:他~过初中。
(6)(名)“廿”的大写。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wù
[wù]
(1)(名)错误。
(2)(动)耽误:~期|~事。
(3)(动)使受损害:~杀|~伤。
(4)(动)不是故意(得罪人或损害人):~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