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经义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经义

经义

【拼音】:jīng yì

【注音】:ㄐ一ㄥ一ˋ

【结构】:经(左右结构)义(独体结构)

【简体】:经义

【繁体】:經義

解释

词语解释经义jīngyì(1)经籍的义理例明经义谙雅故。——清·袁枚《祭妹文》英Confucianclassicsargumentation(2)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英oneimperialexaminationcourse经义[jīngyì]⒈经籍的义理。例明经义谙雅故。——清·袁枚《祭妹文》英Confucianclassicsargumentation;⒉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英oneimperialexaminationcourse;

基础解释∶经籍的义理明经义谙雅故。——清·袁枚《祭妹文》∶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引证解释⒈经书的义理。引《汉书·张禹传》:“宣之来也,禹见之於便坐,讲论经义。”《后汉书·儒林传下·锺兴》:“光武召见,问以经义,应对甚明。”《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下》:“詔诸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吴晗《朱元璋传》第八章二:“元璋不但知道一些儒家的经义,能写通俗的口语文字,并且还能作诗。”⒉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引宋陈亮《书<欧阳文粹>后》:“学者又习於当时之所谓经义者,剥裂牵缀,气日以卑。”《宋史·选举志一》:“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严复《原强》:“记诵词章既已误,训詁注疏又甚拘,江河日下,以至於今日之经义八股,则适足以破坏人才,復何民智之开之与有耶?”叶圣陶《倪焕之》二:“不上两年,作经义、作策论居然能到三百字以上。”

网络解释经义“经义”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文体

综合释义经书的义理。《汉书·张禹传》:“宣之来也,禹见之於便坐,讲论经义。”《后汉书·儒林传下·锺兴》:“光武召见,问以经义,应对甚明。”《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下》:“詔诸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吴晗《朱元璋传》第八章二:“元璋不但知道一些儒家的经义,能写通俗的口语文字,并且还能作诗。”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宋陈亮《书<欧阳文粹>后》:“学者又习於当时之所谓经义者,剥裂牵缀,气日以卑。”《宋史·选举志一》:“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严复《原强》:“记诵词章既已误,训詁注疏又甚拘,江河日下,以至於今日之经义八股,则适足以破坏人才,復何民智之开之与有耶?”叶圣陶《倪焕之》二:“不上两年,作经义、作策论居然能到三百字以上。”经义[jīngyì]经书的意旨。《汉书.卷八一.张禹传》:「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三国志.卷五三.吴书.薛综传》:「建立学校,导之经义。」以经文为题所作的文章。唐宋用以取士,明清变为八股,称为「制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

汉语大词典(1).经书的义理。《汉书·张禹传》:“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后汉书·儒林传下·钟兴》:“光武召见,问以经义,应对甚明。”《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下》:“诏诸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吴晗《朱元璋传》第八章二:“元璋不但知道一些儒家的经义,能写通俗的口语文字,并且还能作诗。”(2).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宋陈亮《书〈欧阳文粹〉后》:“学者又习于当时之所谓经义者,剥裂牵缀,气日以卑。”《宋史·选举志一》:“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严复《原强》:“记诵词章既已误,训诂注疏又甚拘,江河日下,以至于今日之经义八股,则适足以破坏人才,复何民智之开之与有耶?”叶圣陶《倪焕之》二:“不上两年,作经义、作策论居然能到三百字以上。”

国语辞典经书的意旨。经义[jīngyì]⒈经书的意旨。引《汉书·卷八一·张禹传》:「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三国志·卷五三·吴书·薛综传》:「建立学校,导之经义。」⒉以经文为题所作的文章。唐宋用以取士,明清变为八股,称为「制义」。引《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

辞典修订版经书的意旨。《汉书.卷八一.张禹传》:「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三国志.卷五三.吴书.薛综传》:「建立学校,导之经义。」以经文为题所作的文章。唐宋用以取士,明清变为八股,称为「制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

其他释义1.经书的义理。2.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

经义造句更多 >>

1.。

2.痛恨宋儒疑经改经之悖谬,毛奇龄强调诠解经义必以实据为凭他严格地遵循以经证经的论学之方,而且还兼采诸子百家以及后儒之说以为旁证。

3.想不到他视为危言,弃如敝屣的经义,竟是萧十一郎奉如圭臬,厉行不悖的至道,而且萧十一郎竟真的藉此变成了不可战胜的大高手。

4.且不说软禁期内不得出门之事,这小子我看天资聪颖,若是还是通读诗书经义,学得满腹文章,日后若有二心,危害自然更大。

5.我愿效善男信女每天把金刚经念几遍,不必知道经义,只是念在铿锵,绵密的声腔音节中,念到死,像血液打著拍子流过人的身体而舞者逐之浮沈一生,炼渡彼岸。

6.“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

7.下面再来看君主援经义附会缘饰政事的行为模式。

8.此外,孔颖达主张教与学都要在钻研和精通“经义”上下功夫,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

9.古时学者多念念有词,常说这个经义,那个礼法,而往往缺乏一个客观的尺度和准确的分寸,如果学学钱氏知人论世的态度和办法,必有所收益。

10.收起滑翔的翅膀,我记得我曾经义务反顾。

字义分解

读音:jīng,jìng

[jīng]

[ jīng ]

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纱。~线。

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脉。~络。

3.经度:东~。西~。

4.经营;治理:~商。整军~武。

5.上吊:自~。

6.历久不变的;正常:~常。不~之谈。

7.经典:本草~。佛~。念~。十三~。

8.月经:行~。~血不调。

9.姓。

10.经过:~年累月。几~周折。这件事是~我手办的。~他一说,我才知道。

11.禁(jīn)受:~不起。~得起考验。

[ jìng ]

1.动词: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

读音:yì

[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3.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5.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7.  姓。

上一个:欲信大义

下一个:行则思义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