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无对证
【拼音】:sǐ wú duì zhèng
【注音】:ㄙˇㄨˊㄉㄨㄟˋㄓㄥˋ
【词性】:成语。
【简体】:死无对证
【繁体】:死無對證
词语解释死无对证sǐwúduìzhèng。(1)人死不能作证,谓事实真相无法澄清。死无对证[sǐwúduìzhèng]⒈人死不能作证,谓事实真相无法澄清。英thedeadcannotbearwitness;
基础解释思是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
综合释义意思是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出自《抱妆盒》。
国语辞典人死了不能作证。比喻事实真象无法得到澄清、证实。死无对证[sǐwúduìzhèng]⒈人死了不能作证。比喻事实真象无法得到澄清、证实。引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一下子打死了他,做的个死无对证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又道是死无对证,见个人死了,就道天大的事完了。」成语解释死无对证
辞典修订版人死了不能作证。比喻事实真象无法得到澄清、证实。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一下子打死了他,做的个死无对证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又道是死无对证,见个人死了,就道天大的事完了。」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人死了不能作证。比喻事实真象无法得到澄清、证实。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一下子打死了他,做的个死无对证哩!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又道是死无对证,见个人死了,就道天大的事完了。
高级汉语词典人死不能作证,谓事实真相无法澄清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
其他释义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
反义词 不欺地下
1.他以为死无对证,拒不交待罪行,但终没逃过法律的制裁。
2.如果荒木村重当时身死当场,尚且能够死无对证。
3.胡管事见了这幅情景心下大安,好悬,好悬,今儿要不是蔡老大横空杀到,这事决计善了不得,虽然死无对证,这婆子要是死缠下去,早晚还是得把自己拖下水啊。
4.如果以死无对证任谁都可以伪造的小小蜡丸就定如此忠臣死罪,是否能让人信服?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吗?
5.君不见,最早记载传国玺上文字的人不是司马迁、班固等人,而裴松之、张守节等都是引用早已亡佚了的著作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死无对证”。
6.山贼这一死,无疑将河东卫家的罪责盖棺定论,而且死无对证。
7.反正死无对证,王炼打定了主意将事情推到李管事身上。
8.韩国的反应是立刻把这个神秘组织全体上下归为了韩国人,这种伎俩是他们最拿手的,反正死无对证,怎么说都行。
9.对于这种死无对证的事情,韩扬将慌话进行的天衣无缝,不给警察找到一丁点的破绽,反正陈青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警察就算有通天的本领也没有理由怀疑自己。
10.敖浩这个理由编得好啊,莫须有的师傅去世,莫须有的地点,这是死无对证,也让人无处可查啊。
读音:sǐ
[sǐ]
(1)生命终止。
(2)(形)不顾生命;拼死:~战|~拼。
(3)(形)表示达到极点:高兴~了|~顽固。
(4)(形)不可调和的:~对头|~对手。
(5)(形)不活动、固定:~脑筋|时间定~。
(6)(动)不能通过:~胡同|堵~。
读音:wú,mó
[wú]
[ wú ]1.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 mó ]南无,也作“南谟”。佛教用语,常用于佛、菩萨名或经书题名之前,表示对佛和佛法的尊敬,含“归敬”、“敬礼”的意思。如:南无阿弥陀佛。
读音:duì
[duì]
(1)(名)对子:喜~。
(2)(动)回答:~答如流。
(3)(动)向着、朝着:枪口~着敌人。
(4)(动)对待:~事不~人。
(5)(动)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个火儿。
(6)(动)照着样检查:校~。
(7)(动)调整使合于一定标准:~时间。
(8)(动)搀和(多指液体):汤里~点水。
(9)(动)平均分成两份:~半儿。
(10)(形)对面的;敌对的:~手。
(11)(形)正确、正常、适合:这话很~。
(12)(量)双:一~杯子。
(13)(介)朝、向;用法跟“对于”差不多:~困难不能屈服。
读音:zhèng
[zhèng]
(1)(名)证明:~人|~词|~婚|~券|~书。
(2)(名)证据;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