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晦迹
【拼音】:tāo guāng huì jì
【注音】:ㄊㄠㄍㄨㄤㄏㄨㄟˋㄐ一ˋ
【词性】:成语。
【简体】:韬光晦迹
【繁体】:韜光晦跡
词语解释参见:韬光晦迹,韬光晦迹韬光晦迹[tāoguānghuìjì]⒈参见:韬光晦迹,韬光晦迹。
基础解释韬、晦:隐藏。收敛光芒,隐藏踪迹。比喻不显露锋芒和才能。
引证解释⒈收敛光芒,隐藏踪迹。比喻不显露锋芒和才能。见“韜光晦迹”。引《太平御览》卷六五六引《高僧传》:“释僧同,韜光晦迹,人莫能知,居寒山。”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我和你韜光晦迹老山中,煞强如齐家治国平天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果为隐者,方韜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亦作“韜光晦跡”。《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韜光晦跡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於泥土之中。”
国语辞典比喻隐藏才能,不露于外。《醒世恒言.卷四○.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单说著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也作「晦迹韬光」。韬光晦迹[tāoguānghuìjī]⒈比喻隐藏才能,不露于外。也作「晦迹韬光」。引《醒世恒言·卷四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单说著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成语解释韬光晦迹
辞典修订版比喻隐藏才能,不露于外。《醒世恒言.卷四零.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单说着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也作「晦迹韬光」。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隐藏才能,不露于外。醒世恒言˙卷四十˙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单说着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亦作晦迹韬光。
出处《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其他释义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1.运甓操戈,韬光晦迹,画檀山庄七日的筹谋,就待这一刻决出胜负,柳枫怎堪前功尽弃?转头睇视朱友贞,疾首蹙额。
2.以贤侯才智,只须韬光晦迹,定能从容应付,安保无恙。
3.释僧周,韬光晦迹,常在嵩山头陀坐禅。
4.但此刻,当他不得不选择这么做的时候,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韬光晦迹。
5.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果为儒者,方反躬克己之不暇,安得讲学?世所称儒称隐,皆胶胶扰扰者也。
6.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果为儒者,方反躬克己之不暇,安得讲学?世所称儒称隐,皆胶胶扰扰者也。[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
7.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果为儒者,方反躬克己之不暇,安得讲学?世所称儒称隐,皆胶胶扰扰者也。(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
读音:tāo
[tāo]
(1)(名)〈书〉弓或剑的套子。
(2)(名)〈书〉(动)比喻隐藏。
(3)(名)〈书〉(名)兵法:~略|六~。
读音:guāng
[guāng]
(1)(名)通常指照耀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如太阳光、灯光、月光等。可见光是波长7。7×10…5厘米到4×10…5厘米的电磁波。此外还包括看不见的红外光和紫外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每秒约三十万公里。因为光是电磁波的一种;所以也叫光波;在一般情况下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也叫光线。参看〔红外线〕、〔紫外线〕。
(2)(名)景物:风~|春~明媚。
(3)(名)光彩;荣誉:为国增~。
(4)(名)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临|~顾。
(5)(动)光大:~前裕后。
(6)(形)明亮:~明|~泽。
(7)(形)光滑;光溜:磨~|这种纸很~。
(8)(副)一点不剩;全没有了;完了:精~|用~|把敌人消灭~。
(9)(动)(身体)露着:~膀子|~着头。
(10)(副)只;单:任务这么重;~靠你们两个人恐怕不行。
(11)(Guānɡ)姓。
读音:huì
[huì]
(1)(名)夏历每月的末一天:~朔。
(2)(形)昏暗;不明显:~涩|隐~。
(3)(名)夜晚:风雨如~。
读音:jì
[jì]
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血~。笔~。踪~。
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陈~。事~。史~。
3.形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