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视听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视听

视听

【拼音】:shì tīng

【注音】:ㄕˋㄊ一ㄥ

【词性】:名词、形容词。

【结构】:视(左右结构)听(左右结构)

【简体】:视听

【繁体】:視聽

解释

词语解释视听shìtīng。(1)看和听。(2)看到的和听到的。(3)指视力和听力。视听[shìtīng]⒈看和听。例视听效果。英seeingandhearing;⒉看到的和听到的。例以正视听。英whatisseenandheard;⒊指视力和听力。例视听不衰。英eyesightandhearing;

基础解释∶看和听视听效果∶看到的和听到的以正视听∶指视力和听力视听不衰

引证解释⒈看和听。引《书·蔡仲之命》:“详乃视听。”《墨子·尚同中》:“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唇吻,助己言谈。”亦指视觉和听觉。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师年七十有六,而精健如少年,视听尚不稍衰。”清魏源《过洞庭》诗之四:“风涛酣视听,天地缺东南。”⒉借指耳目(替人刺探消息的人)。引《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⒊看到的和听到的。谓见闻。引汉荀悦《汉纪·平帝纪》:“臣悦所论,粗表其大事,以参得失,以广视听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罗拏苏伐剌那国》:“外道於是诵其宗致,三万餘言,其义远,其文博,包含名相,网罗视听。”宋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臣以此知明主务广视听,深防蔽塞。”⒋言路;舆论。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五明扇,舜所作也。引舜广开视听,求贤为辅,故作。”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七章:“自古以来,凡举大事,没有不早定名号,以正视听,号召远近。”

网络解释视听(汉语词语)视听,汉语词汇。

释义1、看和听。2、借指耳目(替人刺探消息的人)。3、看到的和听到的。4、言路;舆论。

综合释义看和听。《书·蔡仲之命》:“详乃视听。”《墨子·尚同中》:“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唇吻,助己言谈。”亦指视觉和听觉。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师年七十有六,而精健如少年,视听尚不稍衰。”清魏源《过洞庭》诗之四:“风涛酣视听,天地缺东南。”借指耳目(替人刺探消息的人)。《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看到的和听到的。谓见闻。汉荀悦《汉纪·平帝纪》:“臣悦所论,粗表其大事,以参得失,以广视听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罗拏苏伐剌那国》:“外道於是诵其宗致,三万餘言,其义远,其文博,包含名相,网罗视听。”宋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臣以此知明主务广视听,深防蔽塞。”言路;舆论。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五明扇,舜所作也。舜广开视听,求贤为辅,故作。”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七章:“自古以来,凡举大事,没有不早定名号,以正视听,号召远近。”视听[shìtīng]通称能接收声讯或影像视讯的设备或能力。

网友释义(1).看和听。(2).借指耳目(替人刺探消息的人)。(3).看到的和听到的。(4).言路;舆论。

汉语大词典(1).看和听。《书·蔡仲之命》:“详乃视听。”《墨子·尚同中》:“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唇吻,助己言谈。”亦指视觉和听觉。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师年七十有六,而精健如少年,视听尚不稍衰。”清魏源《过洞庭》诗之四:“风涛酣视听,天地缺东南。”(2).借指耳目(替人刺探消息的人)。《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更拜太傅。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3).看到的和听到的。谓见闻。汉荀悦《汉纪·平帝纪》:“臣悦所论,粗表其大事,以参得失,以广视听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罗拿苏伐剌那国》:“外道于是诵其宗致,三万馀言,其义远,其文博,包含名相,网罗视听。”宋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臣以此知明主务广视听,深防蔽塞。”(4).言路;舆论。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五明扇,舜所作也。舜广开视听,求贤为辅,故作。”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七章:“自古以来,凡举大事,没有不早定名号,以正视听,号召远近。”

国语辞典见闻。视听[shìtīng]⒈见闻。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讔》:「然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⒉耳目。引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辞典修订版见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讔》:「然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耳目。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辞典简编版视觉和听觉。 【造句】视听教室、视听享受所见所闻。 【造句】你必须用书面要求报刊误载有关你的不正确的传闻,立即更正声明,以正视听。

其他释义看和听。指对事物的感觉、印象和看法。也指见闻:混淆视听|务广视听,深防蔽塞。

视听造句更多 >>

1.万先生住在北部新区一处高档小区,酷爱音乐的他曾经挖出一个地下室,想搞一个地下视听间。

2.而地下视听室的红色软包是中国的喜庆色,表达了现代国人骨子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力量。

3.再者,被定性为恐怖主义组织的“世维会”,为吸引某些人的眼球,只能“无限放大”谎言,使用公然作假、混淆视听、制造混乱的卑劣手段。

4.你的背影,是我的心结;你的微笑,在眼前摇曳;你的出现,波心为你重叠;记忆的倒带,给我体贴;视听的错觉,想你在我心里停歇。每天,要爱你多一些。

5.此案除了满足业主生活基本功能需要之外,还奢侈地将亲地花园、酒吧、桑拿房、台球室、视听间搬进室内,让业主自己的小天地丰富而有情调。

6.目前,国际、国内尚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针对影视动画本身的视听语言模式研究理论。

7.他明明是被特务暗杀的,根本不是什么“桃色事件”。所谓“桃色事件”不过是敌人混淆视听的阴谋而已。

8.国内腐儒,多有迂论,贪得畏战,蒙蔽视听

9.平时他的话在驺摇面前有一定的分量,但是此时已经被仇恨蒙蔽了视听的驺摇,却听不进去这逆耳忠言。

10.大金竟有郡主这样能言善辩之士!只是公道自在人心,不是强言巧辩就能蒙蔽视听的。

字义分解

读音:shì

[shì]

(1)(动)看:~力|近~。

(2)(动)看待:轻~。

(3)(动)考察:巡~。

读音:tīng

[tīng]

(1)(动)用耳朵接受声音

(2)(动)听从(劝告);接受(意见):~从|~信。

(3)(名)治理;判断:~政|~讼。

(4)(动)听凭;任凭:~其自然。

(5)(名)〈方〉铁皮做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罐子:一~香烟|~装。

上一个:视宁度

下一个:视溺不援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