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放
【拼音】:míng fàng
【注音】:ㄇ一ㄥˊㄈㄤˋ
【结构】:鸣(左右结构)放(左右结构)
【繁体】:鳴放
词语解释鸣放míngfàng。(1)开枪(炮)发出声音。(2)“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取后两字而成,指许多人公开发表不同意见。鸣放[míngfàng]⒈开枪(炮)发出声音。英fire;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取后两字而成,指许多人公开发表不同意见。英arisingofviews;
基础解释∶开枪炮发出声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取后两字而成,指许多人公开发表不同意见。
引证解释⒈发出枪弹、炮弹。因发弹时伴有很大的响声,故称。例如:他抽出手枪,对天鸣放,以示警告。⒉指人民群众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引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农村中也要先让农民‘鸣放’,即提意见,发议论。”柳青《狠透铁》:“散会的时候,他对高书记说,看起来似乎‘鸣放’完了。”
网络解释鸣放鸣放,1.发出枪弹﹑炮弹。因发弹时伴有很大的响声,故称。2.指人民群众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
综合释义指人民群众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指人民群众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农村中也要先让农民‘鸣放’,即提意见,发议论。”柳青《狠透铁》:“散会的时候,他对高书记说,看起来似乎‘鸣放’完了。”
网友释义鸣放,1.发出枪弹﹑炮弹。因发弹时伴有很大的响声,故称。2.指人民群众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
汉语大词典(1).发出枪弹、炮弹。因发弹时伴有很大的响声,故称,如:他抽出手枪,对天鸣放,以示警告。(2).指人民群众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农村中也要先让农民‘鸣放’,即提意见,发议论。”柳青《狠透铁》:“散会的时候,他对高书记说,看起来似乎‘鸣放’完了。”
其他释义1.发出枪弹﹑炮弹。因发弹时伴有很大的响声,故称。2.指人民群众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
1.君臣二人饮酒畅谈,直到夜半全城鸣放鞭炮辞旧迎新之时,才起身离开“王记酒铺”。
2.各警报鸣放现场,警报试鸣时秩序井然。
3.路上驶来一辆汽车,司机鸣放喇叭让行人闪避。
4.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
5.男儿仗剑而行,一怒不平则鸣!放眼世界五千年,何处英雄不杀人?好了好了,别动不动就打打杀杀了…现在是法治社会,宣扬暴力思想的居心何在?水表已拆……
6.鸣放礼炮表示对贵宾的敬意,是国际上惯用的外交礼节。
7.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向海鸥喂有毒、有害食物,不准鸣放鞭炮,投掷石头等;不准捕杀、买卖红嘴鸥。
8.战胜的牛王,当即被牵着绕场三圈亮相,人们纷纷给牛挂彩,鸣放鞭炮,主人更是得意洋洋。
9.尤广才记得,别人去插队的时候都鸣放鞭炮欢迎,他只能一个人拉着小车艰难地拉着行李到陆庄大队。
10.然后烧香磕头,鸣放鞭炮祭拜姜太公,再从梁上往下扔馒头,撒铜钱,俗称“抛梁”。
读音:míng
[míng]
(1)(动)(鸟兽或昆虫)叫:鸡~|蝉~。
(2)(动)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雷~|耳~。
(3)(动)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谢|~冤。
读音:fàng
[fàng]
(1)(动)解脱约束:释~。
(2)(动)任意;随便:~任。
(3)(动)发出:~光。
(4)(动)扩展:~大。
(5)(动)搁;置:~在桌子上。
(6)(动)古指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