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辞
【拼音】:gǔ cí
【注音】:ㄍㄨˇㄘˊ
【结构】:鼓(左右结构)辞(左右结构)
【繁体】:鼓辭
词语解释明清曲艺形式。从词话发展而来,主要流行于北方。
基础解释见/'鼓词/',明清曲艺形式。从词话发展而来,主要流行于北方。
引证解释⒈见“鼓词”。
汉语大词典见“鼓词”。《汉语大词典》:鼓词(鼓词) 拼音:gǔcí亦作“鼓辞”。曲艺的一种。明清时流行于我国北方。清贾凫西作有《木皮散人鼓词》一说鼓词即鼓书,为大鼓的旧称。也有人认为,鼓词即元明间流行的词话,或系词话的直接发展。现在则多指各种大鼓的唱词脚本。震钧《天咫偶闻·外城西》:“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刱于八旂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徐珂《清稗类钞·音乐·鼓词》:“唱鼓词者,小鼓一具,配以三弦。二人唱书,谓之鼓儿词。亦有仅一人者,京津有之。大家妇女无事,辄召之使唱,以遣岑寂。”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明清两朝,南曲为盛,中清以后,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辞弦索诸调,声益变而辞益纷。”蔡元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兼且成年的人爱看的书报与图画,爱听的笑话与鼓词,不免有不宜于儿童的。”
其他释义1.见'鼓词'。
读音:gǔ
[gǔ]
(1)(名)(~儿)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铜~|手~|大~|花~。
(2)(名)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蛙~|耳~。
(3)(动)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琴|~掌。
(4)(动)用风箱等扇(风):~风。
(5)(动)发动;振奋:~动|~励|~舞|~起勇气|~足干劲。
(6)(动)凸起;涨大:他~着嘴半天没出声|口袋装得~~的。
读音:cí
[cí]
(1)(名)优美的语言:~令。
(2)(名)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楚~。
(3)(动)告别:~行。
(4)(动)不接受;请求离去:~职。
(5)(动)躲避、推托:万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