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
【拼音】:sān dào
【注音】:ㄙㄢㄉㄠˋ
【结构】:三(独体结构)道(半包围结构)
词语解释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三路。指国体﹑人事﹑直言。三道试题。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三道[sāndào]⒈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⒉三路。⒊指国体、人事、直言。⒋三道试题。⒌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引证解释⒈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引《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⒉三路。引《北史·齐武成帝纪》:“周将杨忠……等二十餘万人,自恒州分为三道,杀掠吏人。”⒊指国体、人事、直言。引《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⒋三道试题。引《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⒌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引宋苏洵《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网络解释三道从烦恼通至业。从业通至苦。从苦复通至烦恼。展转相通。生死不绝。故名三道。
综合释义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周将杨忠……等二十餘万人,自恒州分为三道,杀掠吏人。”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宋苏洵《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三道[sāndào]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
汉语大词典(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2).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周将杨忠……等二十馀万人,自恒州分为三道,杀掠吏人。”(3).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4).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宋苏洵《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其他释义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2.三路。3.指国体﹑人事﹑直言。4.三道试题。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1.就在雨飞龙思潮起伏犹豫不决时,站在肉球身侧脸上有三道伤疤的大汉,挣脱肉球抓着自己的手,疾步冲出。
2.绿娃对着变大的青蛇精喷火吐霹雳,青娃也分出一部分血液化为长矛刺向青蛇精,青蛇精当然不会傻乎乎地成为靶子,赶紧缩小,在吃了三道霹雳和两发血刺后她变回原样。
3.虽然自己常常也也爱摆弄锅碗瓢盆,家常菜也算做的上品,但和这三道菜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4.夜半时分,三道鬼鬼祟祟的身影离开了村落,向着黑山寨的山头潜去。
5.生活中总是有些喜欢说三道四,搬弄是非的人,我们要时刻警惕他们。
6.王二嫂是个出了名的长舌妇,就爱在邻居之间说三道四,搬弄是非。
7.二道城垣面积达方圆而是多里;三道城垣从南门到北门的距离达四十五里,体现了当时一个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
8.搞好精准扶贫,广大帮扶干部除了要进一步开动脑筋、转变工作思路以外,还需要迈过三道坎。
9.孤行天闻言,顿时明白对方的意思,这一点早在他进入宝库之前,顾绣娘就对他说过,宝库有多重玄关,她只能看透三道玄关而已。
10.白族“三道茶”,借茶喻世,将饮茶与茶艺、人生融为一体,茶道中饱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读音:sān
[sān]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读音:dào
[dào]
1.道路:铁~。大~。人行~。羊肠小~。
2.水流通行的途径:河~。下水~。黄河故~。
3.方向;方法;道理:志同~合。头头是~。以其人之~,还治其人之身。得~多助,失~寡助。
4.道德:~义。
5.技艺;技术:医~。茶~。花~。书~。
6.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尊师重~。传~。卫~士。
7.属于道教的,也指道教徒:~院。~士。~姑。老~。一僧一~。
8.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一贯~。
9.线条;细长的痕迹:画了两条横~儿,一条斜~儿。
10.姓。
11.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
12.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13.说:~白。能说会~。一语~破。
14.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15.说(跟文言“曰”相当,多见于早期白话)。
16.以为;认为:我~是谁呢,原来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