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对
【拼音】:zhuō duì
【注音】:ㄓㄨㄛㄉㄨㄟˋ
【结构】:捉(左右结构)对(左右结构)
【简体】:捉对
【繁体】:捉對
词语解释成对。捉对[zhuōduì]⒈成对。
引证解释⒈成对。引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四折:“但则要捉对儿云期雨约,便是俺师徒每全真了道。”《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四员将捉对儿厮杀。”《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吓得吴氏面如土色,战抖抖的牙齿捉对儿廝打。”
网络解释捉对捉对,汉语词语,
释义指成对。
综合释义成对。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四折:“但则要捉对儿云期雨约,便是俺师徒每全真了道。”《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四员将捉对儿厮杀。”《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吓得吴氏面如土色,战抖抖的牙齿捉对儿廝打。”捉对[zhuōduì]成双成对。《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巨象成群走,巴蛇捉对游。」《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吓得吴氏面如土色,战抖抖的牙齿捉对儿厮打。」
网友释义捉对,读音zhuōduì,汉语词语,指成对。
汉语大词典成对。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四折:“但则要捉对儿云期雨约,便是俺师徒每全真了道。”《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四员将捉对儿厮杀。”《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吓得吴氏面如土色,战抖抖的牙齿捉对儿厮打。”
国语辞典成双成对。捉对[zhuōduì]⒈成双成对。引《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巨象成群走,巴蛇捉对游。」《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吓得吴氏面如土色,战抖抖的牙齿捉对儿厮打。」
辞典修订版成双成对。《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巨象成群走,巴蛇捉对游。」《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吓得吴氏面如土色,战抖抖的牙齿捉对儿厮打。」
其他释义1.成对。
1.苏黎也和他友好地笑了笑,然后捉对厮杀的对手们各自根据比赛的赛程,上台飙歌。
2.皇太极很快就看到了王朴,那个他做梦都想要生擒活捉的明军将领,遗憾的是他没能活捉对方,却反而被对方活捉了。
3.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
4.“五都”烽火相连,昨天台北市、台中市蓝绿候选人,都不约而同以“治安”为题,或明呛,或暗讽,彼此捉对厮杀。
5.严冬的夜晚,几颗赤裸的星星可怜巴巴地挨着冻,瑟瑟发抖几乎听得见它们的牙齿冷得捉对儿厮打的声音。
6.双方人马那里有什么所谓阵型等等,根本就是捉对厮杀,没一会儿就混作一团,两拨人彻底在这个废旧的机械厂扭作一团,难解难分。
7.乌林客栈一个本是极为安静的小栈,此时也已经陷入了一场无边的杀戮之中,屋里屋外全是捉对厮杀的人,人命在这里已经毫无意义。
8.等场外的保安闻声赶来,拉扯开捉对撕打的两对男女,作贼心虚、无法理直气壮的一男一女,已被殴打得鼻青眼肿,人模狗样。
9.平日里,胡同里的大空场上,青少年们在一起摔跤、委腰、抻筋、翻跟斗、打旋子、耍枪弄棒、捉对较量……这,成了小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
10.只鸾孤凤,霎时间交仗成双;寡妇鳏男,一席话搬唆捉对。
读音:zhuō
[zhuō]
(1)(动)握;抓
(2)(动)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的手中:~奸|~贼|~老鼠。
读音:duì
[duì]
(1)(名)对子:喜~。
(2)(动)回答:~答如流。
(3)(动)向着、朝着:枪口~着敌人。
(4)(动)对待:~事不~人。
(5)(动)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个火儿。
(6)(动)照着样检查:校~。
(7)(动)调整使合于一定标准:~时间。
(8)(动)搀和(多指液体):汤里~点水。
(9)(动)平均分成两份:~半儿。
(10)(形)对面的;敌对的:~手。
(11)(形)正确、正常、适合:这话很~。
(12)(量)双:一~杯子。
(13)(介)朝、向;用法跟“对于”差不多:~困难不能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