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汉学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汉学

汉学

【拼音】:hàn xué

【注音】:ㄏㄢˋㄒㄩㄝˊ

【词性】:名词。

【结构】:汉(左右结构)学(上下结构)

【简体】:汉学

【繁体】:漢學

解释

词语解释汉学Hànxué。(1)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名物、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2)对中国的研究,尤指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汉学[hànxué]⒈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名物、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英theHanschoolofclassicalphilology;⒉对中国的研究,尤指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英sinology;

基础解释(名)①旧时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②外国人称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著名学者称为汉学家。

引证解释⒈汉代经学中注重训诂考据之学。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学者崇尚其风,形成与“宋学”相对的“乾嘉学派”,也称“汉学”。清代汉学治学严谨,对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考据注释等,有较大的贡献。但存在泥古、繁琐及脱离实际等流弊。又称“朴学”。引清赵翼《题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近时风稍衰,汉学又哮吼。”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乾嘉之世,文网日密,而奇才异士,无以自见,争言汉学,析辩异同,以注疏为文章,以考据为实学,琐碎割裂,莫知大体。”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他比我年长,读书很多,对文字学、汉学颇有研究。”⒉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引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记日本国人语》:“日本之讲汉学,自伊藤仁斋始。”莫东寅《汉学发达史》七:“东来教士及欧洲本土学者,相携并进,至十九世纪,汉学(Sinology)於焉确立。”⒊指私塾。引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故农民宁欢迎私塾(他们叫‘汉学’),不欢迎学校(他们叫‘洋学’)。”

网络解释汉学汉学: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问

综合释义汉代经学中注重训诂考据之学。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学者崇尚其风,形成与“宋学”相对的“乾嘉学派”,也称“汉学”。清代汉学治学严谨,对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考据注释等,有较大的贡献。但存在泥古、繁琐及脱离实际等流弊。又称“朴学”。清赵翼《题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近时风稍衰,汉学又哮吼。”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乾嘉之世,文网日密,而奇才异士,无以自见,争言汉学,析辩异同,以注疏为文章,以考据为实学,琐碎割裂,莫知大体。”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他比我年长,读书很多,对文字学、汉学颇有研究。”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记日本国人语》:“日本之讲汉学,自伊藤仁斋始。”莫东寅《汉学发达史》七:“东来教士及欧洲本土学者,相携并进,至十九世纪,汉学(Sinology)於焉确立。”指私塾。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故农民宁欢迎私塾(他们叫‘汉学’),不欢迎学校(他们叫‘洋学’)。”

汉语大词典(1).汉代经学中注重训诂考据之学。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学者崇尚其风,形成与“宋学”相对的“乾嘉学派”,也称“汉学”。清代汉学治学严谨,对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考据注释等,有较大的贡献。但存在泥古、繁琐及脱离实际等流弊。又称“朴学”。清赵翼《题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近时风稍衰,汉学又哮吼。”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乾嘉之世,文网日密,而奇才异士,无以自见,争言汉学,析辩异同,以注疏为文章,以考据为实学,琐碎割裂,莫知大体。”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他比我年长,读书很多,对文字学、汉学颇有研究。”(2).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记日本国人语》:“日本之讲汉学,自伊藤仁斋始。”莫东寅《汉学发达史》七:“东来教士及欧洲本土学者,相携并进,至十九世纪,汉学(Sinology)于焉确立。”(3).指私塾。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故农民宁欢迎私塾(他们叫‘汉学’),不欢迎学校(他们叫‘洋学’)。”

国语辞典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考据,故后世称朴学、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与宋代义理之学「宋学」相对称。汉学[hànxué]⒈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考据,故后世称朴学、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与宋代义理之学「宋学」相对称。⒉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

辞典修订版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考据,故后世称朴学、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与宋代义理之学「宋学」相对称。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

辞典简编版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名物、训诂,故后世称研究经、史、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 【造句】清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精于汉学闻名。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 【造句】近年来,汉学研究蔚为风尚,已成世界显学。

法语sinologie

其他释义①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名物、训诂,后世因而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②外国人指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

汉学的近反义词

反义词 国学

汉学造句更多 >>

1.高罗佩自己也不是纯粹的侦探小说作家,他的学术名著如《中国古代房内考》、《东皋禅师集刊》、《琴道》等在汉学界亦是声誉甚隆。

2.文章通过分析指出,中英思维模式存在着直觉与抽象、本体与客体和螺旋与直线型差异,并因此导致英汉学术论文中论证方法在修辞手段、引经据典、引用权威等方面的使用差异。

3.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新疆的中专生整体的数学思维能力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的状态,维汉学生间的智力差异在减小,但数学思维能力的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

4.去年高考失利后,他到武汉学习家电维修,每次到汉正街买衣服,人家总爱问他“怎么没有大人陪着?”。

5.考察其代表人物戴震、阮元各自的学术主张与学术实践,比较二者的同异之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汉学治学宗旨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6.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对中国文艺理论走向国际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

7.何况庄妃并不精通汉学汉话,难道洪承畴能听得懂她那口“洋泾滨”么!之所以有这种传言,无非是时人或后人不齿洪某、再加上意欲抹黑皇太极所致。

8.此后他重新深造成为一位汉学家,并且作为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在重庆谋得一份工作。

9.平息战衅、兴办汉学、开辟九驿、发展耕织,尽毕生精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0.埃及汉学家哈赛宁表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思想和小说创作也许是最早介绍到阿拉伯世界的,同时也影响了阿拉伯世界的不少作家与思想家。

字义分解

读音:hàn

[hàn]

(1)(名)朝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刘邦所建。参看〔西汉〕、〔东汉〕。

(2)(名)后汉。

(3)(名)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所建的政权(13601363)。

(4)(名)汉族:~人|~语。

(5)(名)男子:老~|好~|英雄~|彪形大~。

(6)(名)指银河:银~。

读音:xué

[xué]

(1)(动)学习:~书法。

(2)(动)模仿:鹦鹉~舌|~得很像。

(3)(名)学问:博~|才疏~浅|治~。

(4)(名)指学科:化~|数~|新~。

(5)(名)学校:小~|大~。

汉学相关成语

汉学相关词语

上一个:汉子

下一个:汉字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