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则
【拼音】:qǔ zé
【注音】:ㄑㄨˇㄗㄜˊ
【结构】:取(左右结构)则(左右结构)
【繁体】:取則
词语解释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则[qǔzé]⒈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
引证解释⒈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引《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挂服捐驹,前良取则。”李善注引赵岐《三辅决录》:“长安刘氏,唯有孟公,谈者取则。”《隋书·经籍志四》:“﹝挚虞﹞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明宋濂《恭题御制论语解二章后》:“虑一二儒臣未达注释之凡,乃手释二章以赐克表,俾取则而为之。”
网络解释取则qǔzéㄑㄩˇㄗㄜˊ,取则(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
综合释义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挂服捐驹,前良取则。”李善注引赵岐《三辅决录》:“长安刘氏,唯有孟公,谈者取则。”《隋书·经籍志四》:“﹝挚虞﹞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明宋濂《恭题御制论语解二章后》:“虑一二儒臣未达注释之凡,乃手释二章以赐克表,俾取则而为之。”
汉语大词典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挂服捐驹,前良取则。”李善注引赵岐《三辅决录》:“长安刘氏,唯有孟公,谈者取则。”《隋书·经籍志四》:“﹝挚虞﹞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明宋濂《恭题御制论语解二章后》:“虑一二儒臣未达注释之凡,乃手释二章以赐克表,俾取则而为之。”
其他释义1.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
1.贪图享受则不思进取,不思进取则坐吃山空,坐吃山空则铤而走险,为官的贪赃枉法,为民的则杀人抢劫,最后垮台灭亡;而清贫则勤俭,勤俭则发愤,发愤则守法,守法则平安。
2.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
3.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4.而有人焉,言不及於戏豫,行不急于进取,则奉天则以鉴之,而不见其过;将以为合于圣人之言,而未知圣人之言初不仅在于此。
5.每当昧爽撷取则肥厚,见日渐薄亦微化为水。
6.若产气比产液体更可取,则可向井中注入流体以保持储层压力。
7.故彼之侵略,不过一时,所谓暴风疾雨,不崇朝而息矣;此之进取,则在久远,日扩而日大,日入而日深。
8.系统规定怪物死亡后掉落的钱和装备如果2个小时没被拣取,则会消失。
9.德里大学的商学院将本科录取线定为满分100分,而经济学录取则要求达到98.25的平均分。
10.每当昧爽撷取则肥厚,见日渐薄亦微化为水。https://www.chazidian.com/zj-332321/造句
读音:qǔ
[qǔ]
(动)选取:~道|录~|可~。
读音:zé
[zé]
(1)(名)规范。
(2)(名)规则。
(3)(动)效法。
(4)(量)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5)(连)表示因果关系的词。
(6)(连)表示转折关系的词。
(7)(连)表示肯定判断的词。
(8)(连)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前后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