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攘
【拼音】:qū rǎng
【注音】:ㄑㄨㄖㄤˇ
【结构】:驱(左右结构)攘(左右结构)
【繁体】:驅攘
词语解释参见:敺攘,驱攘驱攘[qūrǎng]⒈参见:敺攘,驱攘。
基础解释参见:[[敺攘]],[[驱攘]]
引证解释⒈⒉驱攘:驱除;扫荡。引《旧唐书·马燧传》:“两河鼎沸,寇盗横行;燧等虽志在勤王,竟莫能驱攘患难。”宋苏轼《祭常山神祝文》:“若时赐霈泽,驱攘虫灾,以完我西成之资,岁秋九月,当与吏民復走庙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共力驱攘,恢復旧疆。”⒊敺攘:驱除。引唐元稹《杜载监察御史制》:“念敺攘之略,诚在将军;奬飞驰之劳,宜加宪秩。”
网络解释驱攘qūrǎngㄑㄩㄖㄤˇ
综合释义驱攘:驱除;扫荡。《旧唐书·马燧传》:“两河鼎沸,寇盗横行;燧等虽志在勤王,竟莫能驱攘患难。”宋苏轼《祭常山神祝文》:“若时赐霈泽,驱攘虫灾,以完我西成之资,岁秋九月,当与吏民復走庙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共力驱攘,恢復旧疆。”敺攘:驱除。唐元稹《杜载监察御史制》:“念敺攘之略,诚在将军;奬飞驰之劳,宜加宪秩。”驱攘[qūrǎng]
网友释义qūrǎngㄑㄩㄖㄤˇ驱攘(驱攘|敺攘)驱攘:驱除;扫荡。《旧唐书·马燧传》:“两河鼎沸,寇盗横行;燧等虽志在勤王,竟莫能驱攘患难。”宋苏轼《祭常山神祝文》:“若时赐霈泽,驱攘虫灾,以完我西成之资,岁秋九月,当与吏民复走庙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共力驱攘,恢复旧疆。”敺攘:驱除。唐元稹《杜载监察御史制》:“念敺攘之略,诚在将军;奖飞驰之劳,宜加宪秩。”
汉语大词典驱攘:驱除;扫荡。《旧唐书·马燧传》:“两河鼎沸,寇盗横行;燧等虽志在勤王,竟莫能驱攘患难。”宋苏轼《祭常山神祝文》:“若时赐霈泽,驱攘虫灾,以完我西成之资,岁秋九月,当与吏民复走庙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共力驱攘,恢复旧疆。”驱攘:驱除。唐元稹《杜载监察御史制》:“念驱攘之略,诚在将军;奖飞驰之劳,宜加宪秩。”
其他释义1.驱除。
读音:qū
[qū]
(1)(动)赶(牲口):~马前进。
(2)(动)快跑:长~直入|并驾齐~。
(3)(动)赶走:~逐|~除|~虫剂。
读音:rǎng
[rǎng]
(1)(动〈书〉
(2)排斥:~除|~外。
(3)抢:~夺。
(4)捋起(袖子):~臂(捋起袖子;伸出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