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阵
【拼音】:yuān yāng zhèn
【注音】:ㄩㄢ一ㄤㄓㄣˋ
【结构】:鸳(上下结构)鸯(上下结构)阵(左右结构)
【繁体】:鴛鴦陣
词语解释古代阵法名。兵马两翼分列,相互联络拴伴。鸳鸯阵[yuānyāngzhèn]⒈古代阵法名。兵马两翼分列,相互联络拴伴。
基础解释古代阵法名。兵马两翼分列,相互联络拴伴。
引证解释⒈古代阵法名。兵马两翼分列,相互联络拴伴。引明戚继光《练兵实纪·练营阵》:“外围兵将马退入队后,仍照鸳鸯阵,二马一列,联络拴伴如式,务要队伍分明,兵俱趋出马前,立成鸳鸯阵势,鸣锣坐定。”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谭纶、戚继光之鸳鸯阵法,即土兵之法。如一参将领三千人为一营,十人为队,队有长,百人为哨,哨有长,五百一把总,六总一参将。儻一营全退,斩参将;一总全退,斩把总;一队一哨全退,斩哨长、队长。如是则将与长无敢不奋死矣。”
网络解释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戚继光创立。
综合释义古代阵法名。兵马两翼分列,相互联络拴伴。明戚继光《练兵实纪·练营阵》:“外围兵将马退入队后,仍照鸳鸯阵,二马一列,联络拴伴如式,务要队伍分明,兵俱趋出马前,立成鸳鸯阵势,鸣锣坐定。”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谭纶、戚继光之鸳鸯阵法,即土兵之法。如一参将领三千人为一营,十人为队,队有长,百人为哨,哨有长,五百一把总,六总一参将。儻一营全退,斩参将;一总全退,斩把总;一队一哨全退,斩哨长、队长。如是则将与长无敢不奋死矣。”
汉语大词典古代阵法名。兵马两翼分列,相互联络拴伴。明戚继光《练兵实纪·练营阵》:“外围兵将马退入队后,仍照鸳鸯阵,二马一列,联络拴伴如式,务要队伍分明,兵俱趋出马前,立成鸳鸯阵势,鸣锣坐定。”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谭纶、戚继光之鸳鸯阵法,即土兵之法。如一参将领三千人为一营,十人为队,队有长,百人为哨,哨有长,五百一把总,六总一参将。傥一营全退,斩参将;一总全退,斩把总;一队一哨全退,斩哨长、队长。如是则将与长无敢不奋死矣。”
其他释义1.古代阵法名。兵马两翼分列,相互联络拴伴。
1.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战场情况,鸳鸯阵还可以变化为五行阵、两仪阵、三才阵。
2.余所著操练图令内,切切分详退兵之法,谆谆面谕鸳鸯阵势速战之条者,良以此也。
3.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
4.戚继光率“戚家军”,首次摆出“鸳鸯阵”,并在鸟铳、弩、火箭等兵器的配合下,一举杀敌3万多人。
5.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www。chazidian。com/zj-387975/造句)
6.戚继光率“戚家军”,首次摆出“鸳鸯阵”,并在鸟铳、弩、火箭等兵器的配合下,一举杀敌3万多人。【查字典造句www。chazidian。com/zj-387975/】
7.戚继光率“戚家军”,首次摆出“鸳鸯阵”,并在鸟铳、弩、火箭等兵器的配合下,一举杀敌3万多人。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387975/造句
读音:yuān
[yuān]
1. 〔鸳鸯〕水鸟,比鸭小,栖息于池沼之上,雌雄常在一起。民间传说和文学上用来喻夫妻;又用来称成偶的东西,如“鸳鸯剑”。简称“鸳”,如“鸳侣”(喻夫妻)。
2. (鴛)
读音:yāng
[yāng]
见“鸳鸯”。
读音:zhèn
[zhèn]
(1)(名)交战时的战斗队列:摆了长蛇~。
(2)(名)阵地:上~杀敌。
(3)(名)一段时间:这~儿|那~儿|他病了一~子。
(4)(量)表示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几~雨|一~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