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午
【拼音】:tíng wǔ
【注音】:ㄊ一ㄥˊㄨˇ
【结构】:停(左右结构)午(独体结构)
【简体】:停午
【繁体】:停午
词语解释正午;中午。停,通'亭'。
基础解释正午;中午。停,通/'亭/'。
引证解释⒈正午;中午。停,通“亭”。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三峡﹞重巖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宋梅尧臣《庖烟》诗:“湿薪烧尽日停午,试问霏霏何处浮。”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九:“尝试保和殿,未停午,众方执笔著想,闻有投卷者。”
网络解释停午停午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tíngwǔ,是指正午;中午。
汉语大词典正午;中午。停,通“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宋梅尧臣《庖烟》诗:“湿薪烧尽日停午,试问霏霏何处浮。”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九:“尝试保和殿,未停午,众方执笔著想,闻有投卷者。”
其他解释正午之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梁、沈约〈千僧愿会文〉:「持钵安行,出彼只树。不逾停午,以福众生。」
其他释义1.正午;中午。停,通'亭'。
读音:tíng
[tíng]
(1)(动)~止。
(2)(动)停留:~工|~车。
(3)(动)停放;停泊:~灵|~航。
(4)(名)总数分成相同几分;其中一份叫一停儿:十~儿有九~儿是好的。
读音:wǔ
[wǔ]
(1)(名)地支的第七位。参看〔干支〕。
(2)(名)白天十二点:~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