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溺山隅
【拼音】:bì nì shān yú
【注音】:ㄅ一ˋㄋ一ˋㄕㄢㄩˊ
【词性】:成语。
词语解释谓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避溺山隅[bìnìshānyú]⒈谓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引证解释⒈谓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引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譬於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梁书·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绳,解籙收簪,旦归初服。”⒈谓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引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譬於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梁书·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绳,解籙收簪,旦归初服。”成语解释避溺山隅
综合释义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下官不能~,而止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微绳,解箓收簪,旦归初服。◎《梁书·王僧孺传》
汉语大词典谓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譬于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梁书·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解箓收簪,旦归初服。”
出处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譬于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
其他释义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1.古之避色,孔墨之徒,闻齐馈女而遐逝,望朝歌而回车。譬于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
2.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微绳,解箓收簪,旦归初服。◎《梁书·王僧孺传》
读音:bì
[bì]
(1)(动)躲开;避免:~难|~暑。
(2)(动)防止:~雷针。
读音:nì,niào
[nì]
[ nì ]1. 淹没:溺水。溺死。
2. 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溺爱。沉溺。
[ niào ]1. 同“尿1”。
读音:shān
[shān]
(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
(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3)(名)蚕蔟:蚕上~了。
(4)(名)指山墙:房~。
(5)(名)姓。
读音:yú
[yú]
(1)(名)角落:墙~|城~|向~|一~之地|负~顽抗。
(2)(名)靠边沿的地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