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之才
【拼音】:jì shì zhī cái
【注音】:ㄐ一ˋㄕˋㄓㄘㄞˊ
【词性】:成语。
【简体】:济世之才
【繁体】:濟世之才
词语解释济世之才jìshìzhīcái。(1)有匡救世人的才能。济世之才[jìshìzhīcái]⒈有匡救世人的才能。英apersonendowedwithatalenttogovernandtoserve;
基础解释济:拯救。世:社会。能够拯救国家、社会的人才或才能。
综合释义济世:拯救时世。能够拯救时世,治理国家的人才。若真有点~,竟自遯世,岂不辜负天地生才之心吗?◎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国语辞典拯救社会国家使其脱离困顿的才能。济世之才[jìshìzhīcái]⒈拯救社会国家使其脱离困顿的才能。引《老残游记·第六回》:「若真有点济世之才,竟自遯世,岂不辜负天地生才之心吗?」成语解释济世之才
辞典修订版拯救社会国家使其脱离困顿的才能。《老残游记.第六回》:「若真有点济世之才,竟自遯世,岂不辜负天地生才之心吗?」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拯救社会国家使其脱离困顿的才能。老残游记˙第六回:若真有点济世之才,竟自遯世,岂不辜负天地生才之心吗?
出处唐·杜甫《待严大夫诗》:“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之才。”
其他释义济世:拯救时世。能够拯救时世,治理国家的人才。
1.随着经历的不断丰富,渐渐地,觉得机遇的确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机遇,即使你有济世之才,也必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2.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3.陈子龙不但有丰富的学识,而且志向高远、善于运筹帷幄,是难得的济世之才。
4.崔圆少年家境贫寒,志向远大,好读兵书,有经国济世之才。
5.他虽貌不惊人,却有济世之才。
6.农民起义的领袖们有不少是当时的济世之才。
7.先父在时常言‘新野邓伯苗坚贞简亮有济世之才’,我素来敬仰先生,希望能有所请益,所以常使人打听先生的情况,可惜却一直未能一见。
8.我不但知道先生,而且知道先生善于识人,乃经国济世之才!我说一人名字,先生就知道我为什么对先生这么了解了---贾诩贾文和。
9.美人并未拒绝,说自己刚才偷听了书生与主人的谈话,自觉书生颇有经国济世之才,亦对他暗自倾慕。
10.兄弟说笑了,我无青云之志,也无投身仕途之念,更无济世之才,投身于此,只恐误了兄弟的大事。
读音:jì,jǐ
[jì]
[ jì ]1. 渡,过河:同舟共济。
2.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
3. 补益:无济于事。
[ jǐ ]1. 〔济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2. (濟)
读音:shì
[shì]
(1)(名)人的一辈子:一生一~.
(2)(名)有血统关系的人相传而成的辈分:第十~孙。
(3)(名)一代又一代:三代祖传~医。
(4)(名)指有世交关系:~兄。
(5)(名)时代:近~|当~。
(6)(名)社会;人间:问~|~道。
(7)(名)姓。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cái
[cái]
(1)(名)才能。
(2)(名)有才能的人:~子。
(3)(名)姓。
(4)(副)刚才;表示以前不久。
(5)(副)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6)(副)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
(7)(副)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含有“刚刚”的意思。
(8)(副)对比起来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等;有“只”、“仅仅”的意思。
(9)(副)表示强调或确定的语气(句尾常用‘呢’字):那里的风景~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