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断之登
【拼音】:lóng duàn zhī dēng
【注音】:ㄌㄨㄥˊㄉㄨㄢˋㄓㄉㄥ
【词性】:成语。
【繁体】:龍斷之登
词语解释谓谋利求财。龙,通“垄”。龙断之登[lóngduànzhīdēng]⒈谓谋利求财。龙,通“垄”。
基础解释谓谋利求财。龙,通“[[垄]]”。
引证解释⒈谓谋利求财。龙,通“垄”。参见“龙断”。引宋陈亮《谢梁侍郎启》:“伏念某身名不竞,时命皆非。豪於里閭,所得寧几?迫於妻子,无策自资。孰为龙断之登,羞作墦间之乞。”⒈谓谋利求财。龙,通“垄”。参见“龙断”。引宋陈亮《谢梁侍郎启》:“伏念某身名不竞,时命皆非。豪於里閭,所得寧几?迫於妻子,无策自资。孰为龙断之登,羞作墦间之乞。”成语解释龙断之登
汉语大词典谓谋利求财。龙,通“垄”。宋陈亮《谢梁侍郎启》:“伏念某身名不竞,时命皆非。豪于里闾,所得宁几?迫于妻子,无策自资。孰为龙断之登,羞作墦间之乞。”参见“龙断”。《汉语大词典》:龙断(龙断) 拼音:lóngduàn垄断。龙,通“垄”。本指独立的高地。引申为独占其利。《孟子·公孙丑下》:“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赵岐注:“龙断,谓堁断而高者也;左右占视,望见市中有利,罔罗而取之。”清夏燮《中西纪事·通番之始》:“大西洋人,后至而思龙断焉。”清黄遵宪《番客篇》:“龙断兼赝鼎,巧夺等劫掠。”
其他释义指谋利求财。龙,通“垄”。
读音:lóng
[lóng]
(1)(名)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
(2)(名)封建时代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
(3)(名)生物学上指古代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
(4)(名)(Lónɡ)姓。
读音:duàn
[duàn]
1.(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砍~。割~。绳子~了。
2.断绝;隔绝:~水。~电。~奶。~了关系。音讯~了。
3.间断: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做饭,从没有~过。
4.拦截:把对方的球~了下来。
5.戒除(烟酒):~烟。~酒。
6.姓。
7.判断;决定:~语。诊~。独~专行。这个案子~得公道。
8.绝对;一定(多用于否定式):~无此理。~不能信。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dēng
[dēng]
(1)(动)上、升:~山。
(2)(动)刊登或记载:~记。
(3)(动)踩、踏:用力踩~。
(4)(形)成熟:五谷丰~。
(5)(动)〈方〉穿(鞋、裤等):~上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