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
【拼音】:yì hé tuán
【注音】:一ˋㄏㄜˊㄊㄨㄢˊ
【结构】:义(独体结构)和(左右结构)团(全包围结构)
【简体】:义和团
【繁体】:義和團
词语解释清末我国北方人民自发组织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团体。原名“义和拳”,开始活动于山东,不久扩展到北方各省。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义和团奋起抗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后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联合进攻下失败。参见“义和拳”。义和团[yìhétuán]⒈清末我国北方人民自发组织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团体。原名“义和拳”,开始活动于山东,不久扩展到北方各省。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义和团奋起抗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后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联合进攻下失败。参见“义和拳”。
基础解释清末我国北方人民自发组织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团体。原名“义和拳”,开始活动于山东,不久扩展到北方各省。在年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义和团奋起抗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后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联合进攻下失败。参见“[[义和拳]]”。
引证解释⒈清末我国北方人民自发组织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团体。原名“义和拳”,开始活动于山东,不久扩展到北方各省。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义和团奋起抗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后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联合进攻下失败。参见“义和拳”。
网络解释义和团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从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是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主要针对西方侵略者及其在华附庸,是具有强烈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完全由民间自发的暴力运动。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
汉语大词典清末我国北方人民自发组织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团体。原名“义和拳”,开始活动于山东,不久扩展到北方各省。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义和团奋起抗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后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联合进攻下失败。参见“义和拳”。
国语辞典清末光绪年间的秘密会党。创于嘉庆时,蔓衍山东,为白莲教之一支,传习拳棒,附托神鬼,诈言可以刀枪不入。清季外侮日深,义和团则乘民间郁愤,倡言扶清灭洋,乃为朝廷守旧派所鼓励、袒护,欲借以驱除外人,于是焚杀劫掠,横行京、津间,导致英、俄、法、德、义、日、美、奥等八国联军陷京师,孝钦后及德宗避走西安,后签订辛丑条约而讲和。义和团[yìhétuán]⒈清末光绪年间的秘密会党。创于嘉庆时,蔓衍山东,为白莲教之一支,传习拳棒,附托神鬼,诈言可以刀枪不入。清季外侮日深,义和团则乘民间郁愤,倡言扶清灭洋,乃为朝廷守旧派所鼓励、袒护,欲借以驱除外人,于是焚杀劫掠,横行京、津间,导致英、俄、法、德、义、日、美、奥等八国联军陷京师,孝钦后及德宗避走西安,后签订辛丑条约而讲和。
辞典修订版清末光绪年间的秘密会党。创于嘉庆时,蔓衍山东,为白莲教之一支,传习拳棒,附托神鬼,诈言可以刀枪不入。清季外侮日深,义和团则乘民间郁愤,倡言扶清灭洋,乃为朝廷守旧派所鼓励、袒护,欲藉以驱除外人,于是焚杀劫掠,横行京、津间,导致英、俄、法、德、义、日、美、奥等八国联军陷京师,孝钦后及德宗避走西安,后签订辛丑条约而讲和。
其他释义见“义和团运动”。
1.道教教义中的八卦在义和团揭帖中多有使用。
2.后回京,慈禧继而倾中华之财富,斩义和团于京门,竭尽阿谀逢迎之能,讨外邦之欢心。
3.但展馆外标明该馆性质的“义和团纪念馆”几个大字被改成“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在东单牌楼西裱褙胡同于谦祠内,出现了一个义和团坛口。
5.第三部分为义和团档案史料的编纂出版与义和团运动史研究。
6.中国士兵所受的军事教育太差,因而素质也低。他们不够勇敢不是因为天性中某些遗传因素的欠缺,而是周围的环境使然。威海卫兵团在从义和团手中夺取天津的战役中显示了中国人的禀性。总有评论说中国人只需要领导,威海卫兵团短暂的历史就证实了这一点。端木赐香。
7.我的高祖父就是义和团的坛口大师兄,他和他的战友们苦练金钟罩铁布衫,在砍刀和红缨枪面前可以“刀枪不入”。
8.不可思议的是,那义和团拳民本身,又何尝不是许许多多自觉无私的、奉献的、崇高的个人,背上“扶清灭洋”的重任,视死如归。可是在历史的大漩涡里,他们给自己的民族带来意想不到弥补不了的劫难。
9.庚子年剿灭拳匪,义和团遭到残酷镇压,许多人都被官府捉去砍了,宋锡朋逃亡在外,做起了土匪草寇,他又聚集了一伙水贼,到天津劫夺盐道船舱里装运的官银。
10.义和团运动对晚清的漕粮运输产生了重大影响。
读音:yì
[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3.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5.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7. 姓。
读音:hé,hè,huó,huò,hú
[hé]
[ hé ]1.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2.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3.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5.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6.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7. 介词,向,对:我和老师请教。
8. 指日本国: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
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和棋。和局。
10. 姓。
[ hè ]1.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
2.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
[ huó ]1.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 huò ]1.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
2.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
[ hú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读音:tuán
[tuán]
(1)(形)圆形的:~扇。
(2)(名)(~儿)米或粉做的圆球形食物:糯米~。
(3)(动)把东西揉成球形。
(4)(动)会合在一起:~结。
(5)(名)工作或活动的集体:社~。
(6)(名)军队的编制单位;一般隶属于师;下辖若干营:~长。
(7)(名)青少年的政治性组织;如儿童团、青年团等;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8)(量)用于成团的东西:一~麻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