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文笔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文笔

文笔

【拼音】:wén bǐ

【注音】:ㄨㄣˊㄅ一ˇ

【词性】:名词。

【结构】:文(独体结构)笔(上下结构)

【简体】:文笔

【繁体】:文筆

解释

词语解释文笔wénbǐ。(1)写作的技巧;文章的风格。(2)指文章。文笔[wénbǐ]⒈写作的技巧;文章的风格。例文笔流畅。英styleofwriting;⒉指文章。英writings;

基础解释(名)①指用词造句的风格:~简洁优美。②指写文章的技巧。

引证解释⒈文辞,文章。引《晋书·习凿齿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巴金《沉落集·化雪的日子》:“我刚刚读完了一部传记,为书中的情节和文笔所感动,非常兴奋。”⒉指文章的笔法或风格。引《北齐书·封隆之传》:“孝琰文笔不高,但以风流自立,善於谈謔。”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张曲江五言沉鬱,亦其文笔也。”⒊六朝时期分文章为文、笔两大类。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章炳麟《文学说例》:“由魏逮唐,分异文笔。”⒋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一枝奉还,从此文才大减。引指五色笔。传说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晚年梦见晋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可以见还。”见《南史·江淹传》。后因以指文才。唐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君序》:“请扬文笔,共记良游。”

网络解释文笔(汉语词汇)文笔,汉语词汇。

释义指写作的技巧;文章的风格,文笔流畅。泛指文章、文辞;文章的笔法或风格;文章和笔。

综合释义文辞,文章。《晋书·习凿齿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巴金《沉落集·化雪的日子》:“我刚刚读完了一部传记,为书中的情节和文笔所感动,非常兴奋。”指文章的笔法或风格。《北齐书·封隆之传》:“孝琰文笔不高,但以风流自立,善於谈謔。”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张曲江五言沉鬱,亦其文笔也。”六朝时期分文章为文、笔两大类。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章炳麟《文学说例》:“由魏逮唐,分异文笔。”指五色笔。传说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晚年梦见晋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一枝奉还,从此文才大减。见《南史·江淹传》。后因以指文才。唐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君序》:“请扬文笔,共记良游。”

汉语大词典(1).文辞,文章。《晋书·习凿齿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巴金《沉落集·化雪的日子》:“我刚刚读完了一部传记,为书中的情节和文笔所感动,非常兴奋。”(2).指文章的笔法或风格。《北齐书·封隆之传》:“孝琰文笔不高,但以风流自立,善于谈谑。”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张曲江五言沉郁,亦其文笔也。”(3).六朝时期分文章为文、笔两大类。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章炳麟《文学说例》:“由魏逮唐,分异文笔。”(4).指五色笔。传说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晚年梦见晋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一枝奉还,从此文才大减。见《南史·江淹传》。后因以指文才。唐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君序》:“请扬文笔,共记良游。”

国语辞典六朝称文章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文笔[wénbǐ]⒈六朝称文章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引《晋书·卷七七·蔡谟传》:「谟博学,于礼仪宗庙制度多所议定,文笔议论,有集行于世。」⒉文章、文辞。引《晋书·卷八二·习凿齿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南史·卷六八·刘师知传》:「博涉书传,工文笔,善仪体。」

辞典修订版六朝称文章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晋书.卷七七.蔡谟传》:「谟博学,于礼仪宗庙制度多所议定,文笔议论,有集行于世。」文章、文辞。《晋书.卷八二.习凿齿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着称。」《南史.卷六八.刘师知传》:「博涉书传,工文笔,善仪体。」

辞典简编版辞汇、文藻。 【造句】他的文笔流利生动,不时都有作品登载在报章杂志上。

法语style

其他释义①古代泛指文章、文辞。后指文章的风格笔调。②六朝人把文体区分为文、笔。有韵的作品(诗赋)为文,无韵的文章为笔。也泛称有情采的诗赋为文,议论记叙一类的文章为笔。后世论文也区分文、笔,如有韵对偶的为文,无韵散行的为笔。

文笔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文采 笔力 文章

文笔造句更多 >>

1.虽然仍崇拜张爱玲,但张氏对其的影响日益淡化,在思想和文笔上让“张腔胡调”的“胡调”凌驾于“张腔”之上。

2.作者在讲故事时巧设悬念,文笔简练,使得故事读起来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因此作品问世后广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3.这篇作文文笔虽然不够优美,但结构安排还差强人意。

4.这篇杂文笔力遒劲雄健,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

5.巴金学贯中西,文笔雄厚优雅,深受读者喜爱。

6.作为一个说故事的人,口才这些由伴郎根据身边的一切而构思出来的。

7.就以此为体裁用你那半通不通半生不熟一不小心还添把恶心的文笔虚构一部小说,狐媚魇道怪力乱神奇门遁甲邵子神数,什么不让写你就往里面填什么。

8.新人新书,才疏学浅,文笔不合口味的话还请多多包涵。

9.凌锋揭开包袱,里面静静躺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约莫只有二三十页,扉页上的字体却不是时下常见的楷书,而是上古篆文,笔力苍劲,正中书有《万蛊诀》几个字。

10.天赋甚高,文笔华美,胸襟抱负不凡,也带有创造性格。

字义分解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读音:bǐ

[bǐ]

(1)(名)写字画图的用具

(2)(名)(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败~。

(3)(动)用笔写出:代~。

(4)(名)笔画:“大”字有三~。

(5)量词。ɑ)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

上一个:欣然命笔

下一个:举箸提笔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