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
【拼音】:jīn zǐ
【注音】:ㄐ一ㄣㄗˇ
【结构】:金(上下结构)紫(上下结构)
【简体】:金紫
【繁体】:金紫
词语解释1.秦、汉时丞相等官金印紫绶,唐、宋贵官服金鱼袋及紫衣。2.比喻高贵的爵位。金紫[jīnzǐ]⒈见“金印紫绶”。⒉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
引证解释⒈见“金印紫綬”。⒉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引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仕五十年,一为尚书,三歷僕射,六兼大夫,五任司空,再践司徒,三居保傅,阶崇金紫,爵极国公。”明陆粲《庚巳编·见报司》:“到一大官府,有金紫数辈出迎。”清梁章鉅《归田琐记·七十致仕》:“突而弁兮,已厠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
网络解释金紫指“金印紫绶”。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
综合释义见“金印紫綬”。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仕五十年,一为尚书,三歷僕射,六兼大夫,五任司空,再践司徒,三居保傅,阶崇金紫,爵极国公。”明陆粲《庚巳编·见报司》:“到一大官府,有金紫数辈出迎。”清梁章鉅《归田琐记·七十致仕》:“突而弁兮,已厠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
汉语大词典(1).见“金印紫绶”。(2).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仕五十年,一为尚书,三历仆射,六兼大夫,五任司空,再践司徒,三居保傅,阶崇金紫,爵极国公。”明陆粲《庚巳编·见报司》:“到一大官府,有金紫数辈出迎。”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七十致仕》:“突而弁兮,已厕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
国语辞典秦、汉时丞相等官金印紫绶,唐、宋贵官服金鱼袋及紫衣,均简称为「金紫」。金紫[jīnzǐ]⒈秦、汉时丞相等官金印紫绶,唐、宋贵官服金鱼袋及紫衣,均简称为「金紫」。引《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帝闻,因赐金紫,拜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⒉比喻高贵的爵位。引唐·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诗:「声名烜赫文章士,金紫雍容富贵身。」
辞典修订版秦、汉时丞相等官金印紫绶,唐、宋贵官服金鱼袋及紫衣,均简称为「金紫」。《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众指曰:『着黄者圣人,着白者山人。』帝闻,因赐金紫,拜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比喻高贵的爵位。唐.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诗:「声名烜赫文章士,金紫雍容富贵身。」
其他释义1.见'金印紫绶'。2.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
1.令萱闻而怀怒,百方排毁,出君瑜为金紫光禄大夫,解中领军;君璧还镇梁州。
2.陆媪闻而怀怒,百方排毁,即出君瑜为金紫光禄大夫,解中领军,君璧还镇梁州。
3.朝廷前几日已下旨,特敕封杨晓峰为楚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汴京南路行军大元帅、龙虎上将军等一串头衔。
4.其时官养卢龙,宠以金紫,奉以名州,养之已极,而不能怀我好音,举兵内伐,遂成雠敌也。
5.当国旗升到旗杆顶端的那一刻,人们欢呼着舞动手中的国旗和区旗,金紫荆广场上一片欢腾。
6.又追赠兴之侍中、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孝侯;道庆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敬侯。
7.随后,王郁郁寡欢地在金紫里直街各巷内绕行。
8.作为一场高规格的高尔夫邀请赛,吸引了大量高端人士和社会精英参与其中,金像奖和金紫荆奖的双料影帝任达华也专门前来为邀请赛助阵。
9.他于去年获特区政府颁授金紫荆星章,亦获世界各地多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和荣誉院士衔。
10.燕京啤酒荣获“最佳上市公司”金紫荆奖。
读音:jīn
[jīn]
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
2.金属:五~。
3.钱:现~。助学~。
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收兵。~鼓齐鸣。
5.比喻尊贵、珍贵:~口玉言。
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发(fà)。~灿灿。
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读音:zǐ
[zǐ]
(名)红和兰合成的颜色:~红|~花|~杉|~檀|~藤|~铜|~薇|~芝|~竹|~罗兰|~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