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文
【拼音】:biǎo wén
【注音】:ㄅ一ㄠˇㄨㄣˊ
【结构】:表(上下结构)文(独体结构)
【简体】:表文
【繁体】:表文
词语解释撰写文章。上呈帝王的文书。表文[biǎowén]⒈撰写文章。⒉上呈帝王的文书。
引证解释⒈撰写文章。引汉王充《论衡·超奇》:“著书表文,论説古今,万不耐一。”⒉上呈帝王的文书。引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至嘉靖十八年,正使硕鼎等齎献贡物,并进表文伏罪。”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那吗,这谢尧文身上搜出来的上鲁王的表文是什么人执的笔,是什么人承的头,你可以告诉我吗?”
网络解释表文表文是以文字形成的章表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不论个人所求,还是国家大事都可为之。从表文类型可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阳事与阴事道场。表文的书写格式、文字编排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其内容语言也比较严谨。更要注意写清神仙的宫阙与其圣号,必须相称。一般表文在神仙的圣诞日都要祝寿庆贺,上章拜表,或黄道吉庆日为善信做祈福等斋醮活动。
综合释义撰写文章。汉王充《论衡·超奇》:“著书表文,论説古今,万不耐一。”上呈帝王的文书。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至嘉靖十八年,正使硕鼎等齎献贡物,并进表文伏罪。”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那吗,这谢尧文身上搜出来的上鲁王的表文是什么人执的笔,是什么人承的头,你可以告诉我吗?”表文[biǎowén]上表奏文。《三国演义.第一一回》:「谦曰:『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谦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
汉语大词典(1).撰写文章。汉王充《论衡·超奇》:“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2).上呈帝王的文书。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至嘉靖十八年,正使硕鼎等赍献贡物,并进表文伏罪。”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那吗,这谢尧文身上搜出来的上鲁王的表文是什么人执的笔,是什么人承的头,你可以告诉我吗?”
国语辞典上表奏文。表文[biǎowén]⒈上表奏文。引《三国演义·第一一回》:「谦曰:『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谦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
辞典修订版上表奏文。《三国演义.第一一回》:「谦曰:『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谦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
其他释义1.撰写文章。2.上呈帝王的文书。
1.记得我第一次在县报上发表文章,不知怎么被她读到了,她好高兴地向我写信祝贺,字里行间呈现出老师对学生的一片仁爱与期盼之情。
2.环球网记者王欢报道,《纽约时报》日前发表文章说,大阪经济的“沉滞”是日本发展前景“意气消沉”的表现。
3.与模板文件一样,所有样式表文件也放在主题目录中。
4.小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鸣谢我给予他的帮助。
5.他连篇累牍地在报刊发表文章,反复阐明“鲁班确无其人”的论点,但并没有引起社会上的重视和支持。
6.两表递入成都,后主方得李福还报,说是丞相亮寿终,免不得悲恸逾恒;忽又接得延仪二人的讦奏,心下大惊,急召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入示二人表文,询明顺逆。
7.阿来和我认识已有三年有余,确切的说,阿来是一个作家,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市场,经常于各大杂志与网络发表文章,章章针砭时弊,一语封喉。
8.在硬盘上,图表文件与拓扑图文件是分开的。
9.他最先发表文章鼓吹崇洋媚外,真可以说是始作俑者。
10.我们班上的才子才女经常发表文章是当之无愧的的小作家。
读音:biǎo
[biǎo]
(1)(名)外面;外表:~面|由~及里。
(2)(名)中表(亲戚):~哥|~叔。
(3)(动)把思想感情显示出来;表示:发~|~心意。
(4)(动)俗称用药物把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
(5)(名)榜样;模范:~率。
(6)(名)古代文体奏章的一种;用于较重大的事件:诸葛亮《出师~》。
(7)(名)用表格形式排列事项的书籍或文件:《史记》十~|统计~。
(8)(名)古代测日影的标杆。参看〔圭表〕。
(9)(名)测量某种量的器具:温度~|电~。(名)计时的器具:温度~|电~。(名)计时的器具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