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俪
【拼音】:pián lì
【注音】:ㄆ一ㄢˊㄌ一ˋ
【结构】:骈(左右结构)俪(左右结构)
【简体】:骈俪
【繁体】:駢儷
词语解释骈俪piánlì。(1)指骈体文,多用偶句,讲求对仗,故称。骈俪[piánlì]⒈指骈体文,多用偶句,讲求对仗,故称。例骈四乞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自秦迄隋,文体递变而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名,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英antithesis;artofparallelism;
基础解释骈俪指对偶的文句。
引证解释⒈亦作“駢丽”。⒉对偶藻饰之辞。引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本朝之文,循五代之旧,多駢儷之词。”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状》:“初,邑人自宋季以駢儷雕刻为学,莫有谈周公仲尼之道者。”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盖六朝争尚駢儷,即序事之文亦多四字为句,罕有用散文单行者。”清赵翼《人面竹》诗:“老夫喜駢丽,摘字为寻对。”郭沫若《历史人物·论曹植》:“锺嵘历仕齐梁,在当时正是文尚骈丽,诗重声律,南朝的文人极端重视藻饰的时代。”⒊指骈体文。引宋俞文豹《吹剑四录》:“既曰言不文,岂堪作駢儷。”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駢儷。”
网络解释骈俪骈俪,亦作“骈丽”。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指骈体文,文章的对偶句法。
综合释义骈俪指对偶的文句。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本朝之文,循五代之旧,多駢儷之词。”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状》:“初,邑人自宋季以駢儷雕刻为学,莫有谈周公仲尼之道者。”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盖六朝争尚駢儷,即序事之文亦多四字为句,罕有用散文单行者。”清赵翼《人面竹》诗:“老夫喜駢丽,摘字为寻对。”郭沫若《历史人物·论曹植》:“锺嵘历仕齐梁,在当时正是文尚骈丽,诗重声律,南朝的文人极端重视藻饰的时代。”指骈体文。宋俞文豹《吹剑四录》:“既曰言不文,岂堪作駢儷。”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駢儷。”
网友释义骈俪,亦作“骈丽”。古代汉族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指骈体文,文章的对偶句法。
汉语大词典亦作“骈丽”。(1).对偶藻饰之辞。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本朝之文,循五代之旧,多骈俪之词。”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状》:“初,邑人自宋季以骈俪雕刻为学,莫有谈周公仲尼之道者。”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盖六朝争尚骈俪,即序事之文亦多四字为句,罕有用散文单行者。”清赵翼《人面竹》诗:“老夫喜骈丽,摘字为寻对。”郭沫若《历史人物·论曹植》:“钟嵘历仕齐梁,在当时正是文尚骈丽,诗重声律,南朝的文人极端重视藻饰的时代。”(2).指骈体文。宋俞文豹《吹剑四录》:“既曰言不文,岂堪作骈俪。”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
国语辞典骈、俪,并也。骈俪指对偶的文句。也作「骈丽」。骈俪[piánlì]⒈骈、俪,并也。骈俪指对偶的文句。也作「骈丽」。
其他释义1.亦作'骈丽'。2.对偶藻饰之辞。3.指骈体文。
反义词 对偶
1.孙梅、阮元师徒,为文讲究骈俪,精雕细刻,字斟句酌,丽靡有加,犹如金粉丹青之画。
2.在戏曲创作方法上,以诗文为戏曲创作手法的出现、骈俪典雅语言风格的追求、情节因素的弱化和舞台表演意识的淡化,也都是戏曲家立言意识影响下的结果。
3.之后,骈俪派正式浮出曲坛,并受到了诸多戏曲理论家的集中关注。
4.蔡邕是东汉后期的文坛巨匠。他对于骈俪化的追求和探索,对六朝时的骈文创作有直接的启发意义。
5.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6.骈俪派是兴盛于明代中后期的一个戏曲流派。
7.温热的喧闹,谄媚的阳光,舐犊情深的家人,在路畔牵手的骈俪。
8.好在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这青词虽然复杂繁芜,却也逃不脱‘骈俪’二字。
9.汉赋从它产生之初起就与骈俪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赋是最便于产生并容纳骈俪的土壤,因此,汉赋是骈文之一体。
10.在文体上,整体趋向骈俪化,同时祭文的格式趋于完备,开篇就要点明时间、职务、主祭人、祭品以及死者,从此成为祭典开场白的定式。
读音:pián
[pián]
(形)并列的;对偶的:~句|~肩|~文。
读音:lì
[lì]
(1)(形)成对的;双的:骈~|~句。
(2)(名)指夫妇:~影(夫妻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