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榆
【拼音】:sī yú
【注音】:ㄙㄩˊ
【结构】:斯(左右结构)榆(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亦作'斯褕'。汉代西南地区部落名。
基础解释亦作/'斯褕/',见/'斯榆/'。汉代西南地区部落名。
引证解释⒈亦作“斯褕”。汉代西南地区部落名。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卭、筰、冄、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北周王褒《上庸公陆腾勒功碑》:“板楯酋豪,斯褕君长。”
网络解释斯榆斯榆,又作“斯褕”、“徙榆”。古代西南民族。汉代时活动于蜀郡徙县(今四川天全)。魏晋时越巂郡邛都县(今四川西昌)亦有该族分布。
综合释义亦作“斯褕”。汉代西南地区部落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卭、筰、冄、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北周王褒《上庸公陆腾勒功碑》:“板楯酋豪,斯褕君长。”
汉语大词典亦作“斯褕”。汉代西南地区部落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笮、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北周王褒《上庸公陆腾勒功碑》:“板楯酋豪,斯褕君长。”
其他释义1.亦作'斯褕'。2.汉代西南地区部落名。
读音:sī
[sī]
(1)(代)这;这个;这里。
(2)(副)乃;就。
读音:yú
[yú]
(名)榆树:~芙|~钱|~树|~榔|桑~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