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授命
【拼音】:jiàn wēi shòu mìng
【注音】:ㄐ一ㄢˋㄨㄟㄕㄡˋㄇ一ㄥˋ
【词性】:成语。
【简体】:见危授命
【繁体】:見危授命
词语解释见危授命jiànwēi-shòumìng。(1)临难见危,能挺身而出,不顾惜自己的生命。
基础解释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不惜献出生命。
引证解释⒈谓在危难关头,勇于献身。引《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汉书·叙传下》:“欒公哭梁,田叔殉赵,见危授命,谊动明主。”《明史·刘可训传》:“初无守土责,因奉命録囚,而乃见危授命,解围成都。”亦作“见危致命”。《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朱熹集注:“致命,谓委致其命,犹言授命也。”汉班固《十八侯铭·太尉绛侯周勃》:“见危致命,社稷以寧。”
综合释义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慨自烽烟告警,~,而尽力王事者,有几人哉!◎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网友释义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见到利益能够想想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危难愿意献出生命。
国语辞典面临危难时,能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全力以赴。《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文选.殷仲文.解尚书表》:「至于愚臣,罪实深矣,进不能见危授命,亡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也作「见危致命」、「见危受命」。
辞典修订版面临危难时,能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全力以赴。《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可以为成人矣。」《文选.殷仲文.解尚书表》:「至于愚臣,罪实深矣,进不能见危授命,亡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也作「见危致命」、「见危受命」。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面临危难时,能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全力以赴。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可以为成人矣。文选˙殷仲文˙解尚书表:至于愚臣,罪实深矣,进不能见危授命,亡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亦作见危致命、见危受命。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其他释义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近义词 见危致命
1.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2.南京路整天见危授命,热闹非凡。
3.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4.为了抗洪抢险,他愿见危授命。
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6.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
7.‘现在的完人就不必这样了,能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长期贫穷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0.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见危授命造句)
读音:jiàn,xiàn
[jiàn]
[ jiàn ]1. 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
3. 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
5. 会晤:会见。接见。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
[ xiàn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读音:wēi
[wēi]
(1)(形)高。
(2)(形)危险;不安全:~局|安~。
(3)(动)使处于危险境地;损害:~及|~害。
(4)(形)指人快要死:病~|垂~。
(5)(形)〈书〉高:~楼百尺。
(6)(形)〈书〉端正:正襟~坐。
(7)(名)二十八宿之一。
(8)姓。
读音:shòu
[shòu]
(1)(动)交付;给予(多用于正式或隆重的场合)
(2)(动)传授;教:讲~|~课。
读音:mìng
[mìng]
(1)(名)生命;性命。
(2)(名)命运
(3)(名):算~。
(4)(名)(动)命令
(5)(名);指派:~驾。
(6)(名)(名)命令
(7)(名);指示:奉~|待~。
(8)(名)(动)给与(名称等):~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