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
【拼音】:dì mào
【注音】:ㄉ一ˋㄇㄠˋ
【词性】:名词。
【结构】:地(左右结构)貌(左右结构)
【简体】:地貌
【繁体】:地貌
词语解释地貌dìmào。(1)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按其自然形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基础解释(名)地球表面的形态。
引证解释⒈地球表面的形态。引吴晗《献身于祖国地理调查研究工作的徐霞客》:“要认识祖国的真正面貌,科学地纪录地形地貌,一定要经过亲身观测考察。”
网络解释地貌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汉语大词典地球表面的形态。吴晗《献身于祖国地理调查研究工作的徐霞客》:“要认识祖国的真正面貌,科学地纪录地形地貌,一定要经过亲身观测考察。”
国语辞典地形景观。为平原、台地、丘陵、山地、湖泊等的分布状况,如:「气候是影响地貌的一个重要因素。」
辞典简编版地形景观。为平原、台地、丘陵、山地、湖泊等的分布状况。 【造句】气候是影响地貌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他释义在地理学中也称“地形”。指地表起伏形态。由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和外力作用(流水、冰川、风、波浪、洋流等)相互作用而成。按形态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按成因分为构造地貌(高大的山脉、断陷盆地、火山等)、侵蚀地貌(河流峡谷、曲流、冰川槽谷等)、堆积地貌(冲积扇、江心洲、火山锥等)等。
1.吴冠岸段是厦门为数很少的自然海岸之一,保留着该地区少见的有规模的花岗岩海蚀地貌景观。
2.一路上虽然鞍马劳顿,但岳彦却没有忘记留意沿途所过之处的地形地貌,毕竟古代的地形和现代的始终是所有差异。
3.曾任柳州刺史的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曾以“江流曲似九回肠”描述柳州的地貌,站在马鞍山顶正好可俯瞰宛如“天然大盆景”的柳州城市概貌。
4.第五站:从柴旦出发经过南八仙,进入雅丹地貌群。
5.马泉河谷靠近珠珠村的这片沙丘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风沙地貌,面积仍在逐渐扩大。
6.第三阶段晚白垩世拗陷回返,结束了南北分带的地貌,形成了统一的简单洼地,接受了拗陷末期的沉积。
7.而南区的地形地貌主要为海积平原,第四系厚度较大,仅有少量残丘和小台地分布,基岩主要为白垩纪、古近纪红层软岩、较软岩。
8.草山月世界为典型的白垩土地型,地质是砂岩和页岩所构成的青灰岩,含有极高的盐分,导致方圆数百公顷的土地寸草不生,呈现一片光秃秃的地貌,故称月世界。
9.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张家界拥有近四百平方公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世界的唯一和绝版。
10.在图片中心的地方,你可以看到西班牙特内里费岛的泰德火山,后面是火山的地貌,可以看到许多巨石。
读音:dì,de
[dì]
[ dì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10. 底子:质地。
[ de ]1.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读音:mào
[mào]
1. 面容:面貌。容貌。貌相。以貌取人。
2. 外表的样子:礼貌。貌合神离。道貌岸然。
3. 外观:全貌。
4. 古书注解里表示状态、样子,如“飞貌”指飞的样子。
5. 描绘,画像:“命工貌妃于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