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让
【拼音】:gē ràng
【注音】:ㄍㄜㄖㄤˋ
【词性】:动词。
【结构】:割(左右结构)让(左右结构)
【简体】:割让
【繁体】:割讓
词语解释割让gēràng。(1)反抗侵略战争失败,被迫把一部分领土让给外国。割让[gēràng]⒈反抗侵略战争失败,被迫把一部分领土让给外国。例割让领土。英cede;
基础解释(动)被迫把一部分领土让给外国:~领土。[反]吞并。
引证解释⒈谓因战败或受威胁,被迫把部分领土让给他国。引《清史稿·兵志九》:“光绪十三年,开臺湾为省治,设巡抚以下各官,为中国海南右臂。及中日之战,割让於日本,而疆事益不可问云。”
网络解释割让割让,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转移给另一国。割让一般分为自愿割让和强制性割让。
综合释义谓因战败或受威胁,被迫把部分领土让给他国。《清史稿·兵志九》:“光绪十三年,开臺湾为省治,设巡抚以下各官,为中国海南右臂。及中日之战,割让於日本,而疆事益不可问云。”
国语辞典划分一部分让给别人,多指土地而言,如:「甲午战败,满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割让[gēràng]⒈划分一部分让给别人,多指土地而言。例如:「甲午战败,满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辞典修订版划分一部分让给别人,多指土地而言。《清史稿·兵志九》:“光绪十三年,开台湾为省治,设巡抚以下各官,为中国海南右臂。及中日之战,割让於日本,而疆事益不可问云。”
辞典简编版因战败或受侵略,被迫划分部分领土给外国。 【造句】甲午战败后,满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法语céder、concéder、cession、concession
其他释义因战败或受侵略,被迫把一部分领土让给外国。
1.在被后晋那个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人后才改的名字。
2.在这些条约的规定下,中国割让土地、大量赔款。
3.土耳其把塞浦路斯割让给英国管辖。
4.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就是在这里签定的,它不但导致捷克斯洛伐克被割让给了德国,而且还导致英国首相张伯伦被戴上了绥靖主义的帽子。
5.在这些条约的规定下,中国割让土地、量赔款。
6.丞相李纲,河北、河东路制置使种师道对于皇上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地颇为不满,指出皇上听信谗言,听不进逆耳忠言。
7.德克萨斯于一八四五年取得,接着第二年是俄勒岗,三年后则是墨西哥领土割让。
8.战败国会被强迫接受各种残酷的条件,诸如割让部分领土、赔偿战债以及改变政府制度等。
9.多少年来,止水国积弱无能,苟安一隅,为了保全性命,屡次牺牲国家利益,向诸国求助,甚至不惜割让领土,纳贡献赋。
10.十四年前,赵国乘胡服骑射之威,北侵燕国,国力衰微的燕国做了三次顺应民意的抵抗后,不得不割让南部十六城与赵国,方才止住兵戈。
读音:gē
[gē]
(动)截断:~麦子。
读音:ràng
[ràng]
(1)(动)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
(2)(动)请别人接受招待:~茶|把人家~进屋里。
(3)(动)索取一定的代价;把财物的所有权转移给别人。
(4)(动)表示指使、容许或听任:谁~你来的?|~我仔细想|~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5)(介)被;叫:行李~雨给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