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辩菽麦
【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注音】:ㄅㄨˋㄅ一ㄢˋㄕㄨㄇㄞˋ
【词性】:成语。
【简体】:不辩菽麦
【繁体】:不辯菽麥
词语解释同“不辨菽麦”。不辩菽麦[bùbiànshūmài]⒈同“不辨菽麦”。
基础解释同“不辨菽麦”,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缺乏常识。
引证解释⒈同“不辨菽麦”。引晋葛洪《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闇於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⒈同“不辨菽麦”。引晋葛洪《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闇於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成语解释不辩菽麦
综合释义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不辩菽麦[bùbiànshūmài]同“不辨菽麦”。《抱朴子.外篇.穷达》:「庸俗之夫,闇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汉语大词典同“不辨菽麦”。晋葛洪《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闇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成语词典版01.《抱朴子.外篇.穷达》:「庸俗之夫,闇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暗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其他释义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反义词 不辨菽麦
1.至于说小到做饭、烧菜,大到对话社交这些生活上的必备技能,顾薇表现出来的就更加呆笨鲁钝,不辩菽麦。
2.这并非是小太监不辩菽麦或者是一时疏忽,实在是眼下手头缺人,不管是人才蠢才,能为自己办事的就是才。
3.但任凭天下何人都知悉,若真是此般看待,便真是騃童钝夫,不辩菽麦了。
4.维大宋政和七年,岁在丁酉,三月清明,徐昭、张霖、郑亿年、陈又汇四公子于中牟县射猎,因童子无知,顽皮放浪,不辩菽麦,未识耕牛。[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不辩菽麦造句]
读音:bù
[bù]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biàn
[biàn]
(动)辩解;争论:分~|争~|~论。
读音:shū
[shū]
(名)豆类的总称。
读音:mài
[mài]
(1)(名)草本植物;子实用来磨面粉;也可以用来制糖或酿酒;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多种。
(2)(名)专指小麦。通称麦子。
(3)(名)(Mài)姓。